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2页 |
1.1 病毒“抓帽”机制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1.1.1 真核生物mRNA 5'帽子结构 | 第11页 |
1.1.2 病毒mRNA 5'帽子结构的获得 | 第11-12页 |
1.1.3 sNSV“抓帽”机制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1.4 “抓帽”过程中的“碱基配对”原则与“引发与重配”机制 | 第13-14页 |
1.1.5 高通量测序技术与病毒“抓帽”机制研究 | 第14-15页 |
1.2 RSV的抓帽研究 | 第15-16页 |
1.3 双生病毒概述 | 第16-19页 |
1.4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概述 | 第19-20页 |
1.5 本研究的思路和意义 | 第20-22页 |
1.5.1 本研究的思路 | 第20-21页 |
1.5.2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RSV与TYLCV混合侵染本氏烟的研究 | 第22-31页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2-23页 |
2.1.1 植物材料与毒源 | 第22页 |
2.1.2 实验室所用的载体和菌株 | 第22页 |
2.1.3 主要试剂和酶 | 第22-23页 |
2.1.4 PCR引物 | 第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8页 |
2.2.1 摩擦接种RSV | 第23页 |
2.2.2 农杆菌接种TYLCV | 第23-24页 |
2.2.3 RSV与TYLCV复合侵染接种 | 第24页 |
2.2.4 总RNA提取 | 第24-25页 |
2.2.5 RT-PCR检测 | 第25-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2.3.1 RSV在本氏烟上的症状与发病率 | 第28-29页 |
2.3.2 接种TYLCV的症状与PCR检测 | 第29页 |
2.3.3 RSV与TYLCV复合侵染本氏烟的症状 | 第29-30页 |
2.3.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获得TYLCV TSS的研究 | 第31-41页 |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1-32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3.1.2 实验室所用的载体和菌株 | 第31页 |
3.1.3 主要试剂和酶 | 第31-32页 |
3.1.4 PCR引物 | 第3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2-36页 |
3.2.1 RNA纯化 | 第32-33页 |
3.2.2 CIP酶处理 | 第33页 |
3.2.3 RppH酶处理 | 第33-34页 |
3.2.4 连接5'RNA linker | 第34页 |
3.2.5 cDNA第一条链合成 | 第34-35页 |
3.2.6 PCR扩增 | 第35-3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3.3.1 RSV/TYLCV混合侵染植株中RSV帽子序列的获得 | 第36-37页 |
3.3.2 TYLCV TSS鉴定 | 第37-40页 |
3.3.3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TYLCV TSS的验证 | 第41-47页 |
4.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1-42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4.1.2 实验室所用的载体和菌株 | 第41页 |
4.1.3 主要试剂和酶 | 第41页 |
4.1.4 PCR引物 | 第41-4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4.2.1 RNA纯化 | 第42页 |
4.2.2 CIP酶处理 | 第42页 |
4.2.3 RppH酶处理 | 第42页 |
4.2.4 连接5'RNA linker | 第42页 |
4.2.5 cDNA第一条链合成 | 第42-43页 |
4.2.6 PCR扩增 | 第43-4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4.3.1 TYLCV TSS验证 | 第44-46页 |
4.3.2 小结 | 第46-47页 |
全文总结与讨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附录 | 第53-55页 |
附录A. 常用试剂及其缓冲液的配置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