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发光薄膜的分类概述 | 第11-18页 |
1.2.1 电致变色发光薄膜 | 第11-14页 |
1.2.2 光致发光薄膜 | 第14-16页 |
1.2.3 光子晶体发光薄膜 | 第16-18页 |
1.3 发光薄膜的应用概述 | 第18-24页 |
1.3.1 构建电致变色器件 | 第18-20页 |
1.3.2 光致发光薄膜用于检测和成像 | 第20-21页 |
1.3.3 光子晶体发光薄膜用于湿度传感器 | 第21-24页 |
1.4 本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第24-28页 |
第二章 聚乙烯醇/纳米金棒复合薄膜的制备 | 第28-36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0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2.2.2 实验步骤 | 第29页 |
2.2.3 样品表征 | 第29-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5页 |
2.3.1 聚乙烯醇/纳米金棒复合薄膜制备及光学颜色调控原理 | 第30-31页 |
2.3.2 纳米金棒的合成与表征 | 第31页 |
2.3.3 聚乙烯醇/纳米金棒复合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 第31-34页 |
2.3.4 基于复合薄膜光学器件的构建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聚乙烯醇/纳米金-银核壳棒彩虹薄膜的制备 | 第36-44页 |
3.1 引言 | 第36-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8页 |
3.2.2 实验步骤 | 第38-39页 |
3.2.3 样品表征 | 第39-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3页 |
3.3.1 纳米金-银核壳棒的合成与表征 | 第40-41页 |
3.3.2 纳米金-银核壳棒壳层厚度对光学性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3 聚乙烯醇/纳米金-银核壳棒复合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纳米金-银核壳超结构粒子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第44-54页 |
4.1 引言 | 第44-4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45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45-46页 |
4.2.3 样品表征 | 第4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2页 |
4.3.1 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 第46页 |
4.3.2 纳米金-银核壳超结构粒子形成的可能机理 | 第46-47页 |
4.3.3 纳米金-银核壳超结构粒子的结构和组分表征 | 第47-48页 |
4.3.4 纳米金-银核壳超结构粒子壳层厚度的调控 | 第48-51页 |
4.3.5 纳米金-银核壳超结构粒子的表面拉曼增强性质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5.1 结论 | 第54-55页 |
5.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8-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