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英文缩略表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1 青饲玉米研究进展 | 第9页 |
1.2 玉米株型概述 | 第9-10页 |
1.3 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3.1 混合群体分离分析法 | 第10-11页 |
1.3.2 图位克隆法 | 第11-13页 |
1.4 转录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4.1 转录组概述 | 第13-14页 |
1.4.2 转录组技术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5 穗上多叶玉米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5.1 穗上多叶玉米选育 | 第15-16页 |
1.5.2 穗上多叶基因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玉米穗上多叶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18-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2.1.1 供试玉米材料 | 第18页 |
2.1.2 试验仪器 | 第18页 |
2.1.3 性状调查 | 第18页 |
2.1.4 基因型鉴定 | 第18-19页 |
2.1.5 利用BSA法对玉米穗上多叶基因进行初定位 | 第19-20页 |
2.1.6 利用F_2作图群体对玉米穗上多叶基因进行初定位 | 第20页 |
2.1.7 利用F_3群体对玉米穗上多叶基因进行精细定位 | 第2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9页 |
2.2.1 亲本材料形态特征比较 | 第20-21页 |
2.2.2 利用BSA法对玉米穗上多叶基因进行初定位 | 第21-22页 |
2.2.3 利用F_2作图群体对玉米穗上多叶基因进行初定位 | 第22-27页 |
2.2.4 利用F_3群体对玉米穗上多叶基因精细定位 | 第27-29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29-31页 |
2.3.1 定位亲本与群体的选择 | 第29-30页 |
2.3.2 定位方法的选择 | 第30页 |
2.3.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玉米穗上多叶近等基因系转录组分析 | 第31-4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3.1.2 RNA提取 | 第32页 |
3.1.3 文库构建与测序 | 第32-33页 |
3.1.4 测序数据质控与比对分析 | 第33页 |
3.1.5 基因结构分析 | 第33页 |
3.1.6 基因定量分析 | 第33-34页 |
3.1.7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34页 |
3.1.8 差异基因功能分析 | 第34页 |
3.1.9 qRT-PCR验证 | 第3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4页 |
3.2.1 测序数据质控及生物学重复评估 | 第34-36页 |
3.2.2 基因结构分析 | 第36-37页 |
3.2.3 基因定量分析 | 第37页 |
3.2.4 差异表达基因及功能分析 | 第37-40页 |
3.2.5 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 | 第40-42页 |
3.2.6 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 | 第42-44页 |
3.2.7 qRT-PCR验证 | 第44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44-47页 |
3.3.1 玉米穗上多叶基因对光合作用代谢途径的影响 | 第45页 |
3.3.2 玉米穗上多叶近等基因系中差异表达基因及通路功能研究 | 第45-46页 |
3.3.3 基因结构对玉米穗上多叶的影响 | 第46-47页 |
全文总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附录 | 第5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件 | 第66-67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