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框架 | 第18-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第2章 城市滨水景观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26页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第22-23页 |
2.1.1 城市滨水区的概念 | 第22页 |
2.1.2 城市滨水区的范围界定 | 第22-23页 |
2.2 城市滨水景观现今发展 | 第23页 |
2.2.1 整体发展 | 第23页 |
2.2.2 未来趋势 | 第23页 |
2.3 城市滨水景观特征研究 | 第23-25页 |
2.3.1 历史性特征 | 第23-24页 |
2.3.2 生态敏感性特征 | 第24页 |
2.3.3 资源共享性特征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对场地特征的认识 | 第26-37页 |
3.1 相关概念阐述 | 第26-28页 |
3.1.1 场地的概念 | 第26-27页 |
3.1.2 本文中场地的概念界定 | 第27页 |
3.1.3 场地特征的概念 | 第27页 |
3.1.4 本文中场地特征的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3.2 场地特征的相关研究 | 第28-30页 |
3.2.1 场地资料的获取方式 | 第28-29页 |
3.2.2 场地要素利用与改造模式分析 | 第29-30页 |
3.3 了解场地特征的意义 | 第30-32页 |
3.3.1 明确场地功能定位 | 第30页 |
3.3.2 提供植物设计参考 | 第30页 |
3.3.3 为设计提供主题线索 | 第30-31页 |
3.3.4 为景观优化创造机遇 | 第31页 |
3.3.5 赋予作品文化认同感和场所精神 | 第31-32页 |
3.4 场地特征的景观设计原则 | 第32-35页 |
3.4.1 师法自然原则 | 第32-33页 |
3.4.2 文脉传承原则 | 第33-34页 |
3.4.3 因地制宜原则 | 第34页 |
3.4.4 就地取材原则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景观设计语言的构建 | 第37-45页 |
4.1 景观设计语言的词汇 | 第37页 |
4.2 景观设计语言的语法规则 | 第37-44页 |
4.2.1 景观词法规则 | 第38-40页 |
4.2.2 景观句法规则 | 第40-43页 |
4.2.3 景观修辞规则 | 第43-4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基于场地特征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语言构建 | 第45-59页 |
5.1 设计词汇的来源 | 第45-56页 |
5.1.1 场地自然环境中的词汇 | 第46-50页 |
5.1.2 场地人文环境中的词汇 | 第50-54页 |
5.1.3 场地周边环境中的词汇 | 第54-56页 |
5.2 设计语言的词法规则 | 第56-58页 |
5.2.1 印象式转换规则 | 第56页 |
5.2.2 精确式转换规则 | 第56-58页 |
5.3 设计语言的修辞规则 | 第58页 |
5.3.1 吸收地方视觉艺术 | 第58页 |
5.3.2 吸收地方施工工艺 | 第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当涂襄城河绿地公园项目——基于场地特征的景观设计语言运用实践 | 第59-85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59-60页 |
6.1.1 当涂县区位分析 | 第59-60页 |
6.1.2 襄城河绿地公园区位分析 | 第60页 |
6.2 襄城河场地自然环境的词汇分析 | 第60-67页 |
6.2.1 气候特征分析 | 第61-62页 |
6.2.2 土壤分析 | 第62-63页 |
6.2.3 植被分布分析 | 第63-65页 |
6.2.4 水文条件分析 | 第65-66页 |
6.2.5 整体地形与地貌分析 | 第66-67页 |
6.3 襄城河场地自然环境词汇在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 第67-74页 |
6.3.1 地形高差的有效利用 | 第67-70页 |
6.3.2 场地的地方性植被景观营造 | 第70-74页 |
6.4 襄城河场地人文环境中的词汇挖掘 | 第74-77页 |
6.4.1 人文历史文化挖掘 | 第74-76页 |
6.4.2 传统民俗文化挖掘 | 第76-77页 |
6.5 襄城河场地人文环境词汇在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 第77-82页 |
6.5.1 渔舟唱晚区——对渔民生活的追忆(运用印象式转换规则) | 第78-79页 |
6.5.2 碧莲驿站区——赏荷采菱的意境美(运用就地取材原则) | 第79-80页 |
6.5.3 龙舟竞渡区——传统端午文化延续(运用精确式转换规则) | 第80-81页 |
6.5.4 独酌揽月区——对诗仙李白的追忆(吸收地方视觉艺术) | 第81-82页 |
6.6 襄城河场地周边环境中的词汇挖掘与具体应用 | 第82-83页 |
6.6.1 周边建筑分析 | 第82页 |
6.6.2 如意民居区——对居住方式的保存((运用精确式转换规则) | 第82-83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7.1 结论 | 第85-86页 |
7.2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图表来源 | 第91-94页 |
附录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