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综述研究 | 第16-24页 |
1.4.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6-20页 |
1.4.2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0-24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2 渝东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 第26-32页 |
2.1 地质地貌环境 | 第26-28页 |
2.2 气候环境 | 第28-30页 |
2.3 植被土壤 | 第30页 |
2.4 水文环境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渝东南地区人文环境特征 | 第32-41页 |
3.1 山地社会环境 | 第32页 |
3.2 礼制观念 | 第32-33页 |
3.3 民族文化 | 第33-37页 |
3.3.1 民俗艺术 | 第33-35页 |
3.3.2 民俗活动 | 第35-36页 |
3.3.3 民间信仰 | 第36-37页 |
3.4 风水文化 | 第37页 |
3.5 山地文化 | 第37-38页 |
3.6 移民文化 | 第38-39页 |
3.7 制度文化 | 第39-40页 |
3.7.1 土司制度 | 第39页 |
3.7.2 改土归流制度 | 第39页 |
3.7.3 禁忌之制 | 第39-40页 |
3.8 宗族血缘关系 | 第40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渝东南地区山地传统聚落景观研究 | 第41-52页 |
4.1 传统聚落概念 | 第41页 |
4.2 基于风水学视角的传统聚落研究 | 第41-47页 |
4.2.1 传统聚落的风水学选址 | 第41-46页 |
4.2.2 传统聚落风水学空间形态分析 | 第46-47页 |
4.3 传统聚落的布局形态构成 | 第47-48页 |
4.4 传统聚落景观识别分析——以石泉苗寨为例 | 第48-50页 |
4.4.1 影响景观识别的基本要素 | 第48页 |
4.4.2 渝东南地区传统聚落景观识别——以石泉苗寨为例 | 第48-50页 |
4.5 基于生态飘积理论的传统聚落景观研究 | 第50-51页 |
4.5.1 总体布局—飘积形态 | 第50页 |
4.5.2 民居单体建筑—体现生态文化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 第50-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渝东南地区山地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地域性 | 第52-76页 |
5.1 传统民居类型 | 第52-53页 |
5.2 渝东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穿斗木架构体系 | 第53-54页 |
5.2.1 穿斗木构架构成方式 | 第53-54页 |
5.2.2 山地穿斗式民居对地域性环境的适应 | 第54页 |
5.3 渝东南地区山地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制 | 第54-56页 |
5.4 渝东南地区山地传统民居建筑单体 | 第56-69页 |
5.4.1 堂屋 | 第56-60页 |
5.4.2 火铺(屋) | 第60-61页 |
5.4.3 吊脚厢房 | 第61-63页 |
5.4.4 阁楼 | 第63-64页 |
5.4.5 廊 | 第64页 |
5.4.6 屋顶及檐口 | 第64-65页 |
5.4.7 屋脊 | 第65页 |
5.4.8 院坝 | 第65-66页 |
5.4.9 封火山墙 | 第66页 |
5.4.10 山门(朝门) | 第66-67页 |
5.4.11 附属空间文化衍生部分——辅助房 | 第67-69页 |
5.5 渝东南地区山地传统民居装饰文化 | 第69-72页 |
5.5.1 对联 | 第69页 |
5.5.2 民居构件装饰 | 第69-72页 |
5.6 渝东南山地传统民居建筑技术与材料 | 第72-74页 |
5.6.1 建筑技术 | 第72-73页 |
5.6.2 建筑材料的地域性与木建筑 | 第73-74页 |
5.7 渝东南地区山地传统民居建房习俗 | 第74-75页 |
5.7.1 建房风水习俗 | 第74页 |
5.7.2 上梁习俗 | 第74-75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6 渝东南地区山地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第76-89页 |
6.1 现状问题 | 第76-78页 |
6.1.1 自然环境 | 第76页 |
6.1.2 人文环境 | 第76-77页 |
6.1.3 传统聚落的选址 | 第77页 |
6.1.4 传统聚落布局形态 | 第77-78页 |
6.1.5 传统民居建筑 | 第78页 |
6.2 保护途径 | 第78-82页 |
6.2.1 措施 | 第78-79页 |
6.2.2 案例分析——以秀山县田家沟为例 | 第79-82页 |
6.3 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 第82-87页 |
6.3.1 渝东南地区山地传统民居文化旅游开发价值 | 第82-83页 |
6.3.2 发扬传统民居文化、探索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 | 第83-84页 |
6.3.3 案例分析——秀山县梅江镇民族村旅游发展 | 第84-87页 |
6.4 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地域建筑特性开发的启示 | 第87-88页 |
6.4.1 现代住宅“生态空间”设计理念 | 第87-88页 |
6.4.2 传统民居文化与现代住宅的户型设计 | 第8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89-91页 |
7.1 结论 | 第89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