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舞蹈论文--舞蹈理论论文--舞蹈艺术史论文

巴蜀石窟艺术中的宋代舞蹈造像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绪论第7-17页
    1.1 问题缘起第7页
    1.2 选题的价值及意义第7-11页
        1.2.1 选题价值第7-8页
        1.2.2 论文研究的学术意义第8-11页
    1.3 研究范围及分类标准第11-13页
        1.3.1 对巴蜀石窟艺术的研究范围第11页
        1.3.2 宋代石窟舞蹈造像的定义第11页
        1.3.3 宋代石窟舞蹈造像的分类及划分标准第11-13页
    1.4 文献综述第13-14页
        1.4.1 当前对于大足石刻的学术研究现状第13页
        1.4.2 当前对于安岳石窟的学术研究现状第13-14页
        1.4.3 当前对于合川涞滩石刻的学术研究现状第14页
        1.4.4 当前对于巴蜀石窟艺术中的宋代舞蹈造像学术研究现状第14页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4-17页
        1.5.1 研究思路第14页
        1.5.2 研究方法第14-17页
2 誉冠中华的巴蜀文明第17-21页
    2.1 历史悠久的巴蜀文化第17页
    2.2 丰富多彩的巴蜀舞蹈文化第17-18页
    2.3 底蕴深厚的巴蜀石窟文化第18-19页
    2.4 独具特色的巴蜀宋代石窟文化第19-21页
        2.4.1 安岳石窟第19页
        2.4.2 大足石刻第19-20页
        2.4.3 合川涞滩摩崖造像第20页
        2.4.4 小结第20-21页
3 天国乐舞第21-43页
    3.1 飞天伎乐第21-33页
        3.1.1 安岳石窟中的宋代飞天统计概述第21-23页
        3.1.2 大足石刻中的宋代飞天统计概述第23-25页
        3.1.3 合川涞滩石刻中的宋代飞天统计第25-26页
        3.1.4 典型的宋代飞天舞蹈造像解析第26-33页
    3.2 经变伎乐第33-37页
        3.2.1 伎乐人舞蹈造像解析第33-34页
        3.2.2 龙女舞蹈造像解析第34-37页
    3.3 化生童子伎乐第37-40页
    3.4 迦陵频伽伎乐第40-43页
4 世俗乐舞第43-67页
    4.1 赏娱型舞蹈造像第43-51页
        4.1.1 鼓舞类第43-44页
        4.1.2 剑舞类第44-51页
    4.2 祭祀型舞蹈造像第51-60页
        4.2.1 傩戏类第51-56页
        4.2.2 龙舞造像第56-60页
    4.3 教化型舞蹈造像第60-67页
        4.3.1 “牧牛图”舞蹈造像---修身第60-62页
        4.3.2 “六师外道傍佛不孝”舞蹈造像---尽孝第62-64页
        4.3.3 小结第64-67页
5 巴蜀地区宋代舞蹈的审美特征第67-73页
    5.1 优美轻盈的形态美第67-69页
    5.2 内敛雅致的意象美第69-70页
    5.3 端丽拘谨的矛盾美第70-73页
6 结语第73-77页
致谢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附录 1第83-91页
附录 2第91-94页
附录 3第94-95页
附录 4第95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95页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第95页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荣誉目录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李安电影与跨文化传播
下一篇: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