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PM_(2.5)的研究背景及进展 | 第9-15页 |
1.1 我国PM_(2.5)污染现状 | 第9页 |
1.2 PM_(2.5)研究进展 | 第9-14页 |
1.2.1 PM_(2.5)的源解析 | 第10-13页 |
1.2.2 PM_(2.5)的环境效应研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长沙先导区PM_(2.5)污染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20页 |
2.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2.2 监测方法 | 第15-17页 |
2.2.1 样品采集 | 第15-16页 |
2.2.2 样品分析方法 | 第16页 |
2.2.3 监测结果表征 | 第16-17页 |
2.3 数据分析及评价方法 | 第17页 |
2.4 质量保证与控制 | 第17-20页 |
2.4.1 监测点设计原则 | 第17-18页 |
2.4.2 采样过程的质量保证与控制 | 第18-19页 |
2.4.3 分析质量保障与控制 | 第19页 |
2.4.4 数据统计分析的质量保证与控制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先导区PM_(2.5)及PM_(10)污染特征 | 第20-58页 |
3.1 先导区概况 | 第20-23页 |
3.1.1 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 | 第20页 |
3.1.2 气候、气象 | 第20页 |
3.1.3 土壤、植被 | 第20-21页 |
3.1.4 行政区划及人口密度 | 第21-22页 |
3.1.5 产业分布 | 第22-23页 |
3.1.6 能源结构与能源消耗 | 第23页 |
3.1.7 污染物排放源 | 第23页 |
3.2 先导区采样点布局 | 第23-25页 |
3.3 先导区PM_(2.5)及PM_(10)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 第25-41页 |
3.3.1 采样时间及气象资料 | 第25-27页 |
3.3.2 PM_(2.5)和PM_(10)监测结果 | 第27-29页 |
3.3.3 时域分布特征 | 第29-38页 |
3.3.4 空间分布特征 | 第38-41页 |
3.4 PM_(2.5)中重金属(Pb、Cd、Hg、As)污染特征 | 第41-45页 |
3.5 PM_(2.5)污染评价 | 第45-57页 |
3.5.1 评价标准与分级 | 第45-48页 |
3.5.2 PM_(2.5)污染现状评价 | 第48-50页 |
3.5.3 PM_(2.5)和PM_(10)健康风险评价 | 第50-51页 |
3.5.4 重金属元素健康风险评价 | 第51-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先导区PM_(2.5)来源分析 | 第58-66页 |
4.1 PM_(2.5)中重金属来源分析 | 第58-61页 |
4.2 PM_(2.5)来源分析 | 第61-64页 |
4.2.1 城市扬尘 | 第63页 |
4.2.2 化石燃料燃烧 | 第63-64页 |
4.2.3 机动车尾气 | 第64页 |
4.2.4 二次硫酸和二次硝酸盐 | 第64页 |
4.2.5 其他源类 | 第6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先导区PM_(2.5)污染的控制对策与措施 | 第66-71页 |
5.1 建立完善严格的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制度 | 第66-67页 |
5.2 加大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力度 | 第67页 |
5.3 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 | 第67-68页 |
5.4 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 | 第68-69页 |
5.5 完善区域内空气质量监管体系 | 第69页 |
5.5.1 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 第69页 |
5.5.2 强化区域内各类污染源排放监测 | 第69页 |
5.5.3 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和大气环境污染预报预警 | 第69页 |
5.6 加强PM_(2.5)污染控制基础性研究 | 第69-7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2页 |
6.1 结论 | 第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情况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