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实验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6-28页 |
2.1 实验地概况 | 第16-23页 |
2.1.1 实验地自然概况 | 第16-17页 |
2.1.2 实验地生态修复概况 | 第17-2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3-28页 |
2.2.1 样点布设 | 第23页 |
2.2.2 观测指标的选取与观测方法 | 第23-27页 |
2.2.3 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51页 |
3.1 生态修复措施对河岸带植被多样性影响 | 第28-36页 |
3.1.1 河岸植被群落物种构成 | 第28-30页 |
3.1.2 样方物种特征 | 第30页 |
3.1.3 河岸带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 第30-36页 |
3.2 生态修复措施对河岸带蝶类多样性影响 | 第36-43页 |
3.2.1 蝶类的种类组成分析 | 第37-38页 |
3.2.2 蝴蝶物种数量特征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 第38-39页 |
3.2.3 不同样地内各科蝴蝶物种数量特征变化趋势 | 第39-40页 |
3.2.4 生境复杂度对蝴蝶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40-43页 |
3.3 河岸带生态综合评价 | 第43-51页 |
3.3.1 评价等级的建立 | 第43页 |
3.3.2 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43-44页 |
3.3.3 构造模糊评判矩阵 | 第44-46页 |
3.3.4 综合评价结果 | 第46-51页 |
4 结论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图 | 第57-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