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2页 |
1.1 猪轮状病毒(PRV)的简要介绍 | 第11-14页 |
1.1.1 轮状病毒(RV)的病原学概述 | 第11-14页 |
1.2 轮状病毒(RV)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1 RV的基因组结构和所编码的蛋白 | 第14页 |
1.2.2 RV的主要结构蛋白和功能 | 第14-15页 |
1.3 抗原表位的研究概述 | 第15-18页 |
1.3.1 B细胞表位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T细胞表位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噬菌体展示技术在筛选抗原表位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1.4.1 抗原表位定位 | 第18-19页 |
1.4.2 新型配体,受体与短肽药物的筛选 | 第19页 |
1.4.3 开发新型疫苗 | 第19-20页 |
1.5 PRV抗原表位的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2-31页 |
2.1 材料 | 第22-23页 |
2.1.1 菌株 | 第22页 |
2.1.2 实验动物 | 第22页 |
2.1.3 培养细胞和所用病毒 | 第22页 |
2.1.4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22页 |
2.1.5 标准参照物 | 第22-23页 |
2.1.6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31页 |
2.2.1 VP7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 第23-24页 |
2.2.2 PRV VP7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及特性鉴定 | 第24-28页 |
2.2.3 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PRV VP7蛋白抗原表位 | 第28-31页 |
3 结果 | 第31-41页 |
3.1 PRV VP7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 第31-32页 |
3.1.1 VP7蛋白的诱导 | 第31-32页 |
3.1.2 VP7蛋白的纯化 | 第32页 |
3.1.3 纯化回收后VP7蛋白的浓度测定 | 第32页 |
3.2 PRV VP7单克隆抗体制备及特性鉴定 | 第32-36页 |
3.2.1 融合前抗VP7蛋白抗体效价测定 | 第32-33页 |
3.2.2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第33页 |
3.2.3 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 | 第33页 |
3.2.4 腹水制备纯化与效价测定 | 第33-34页 |
3.2.5 单克隆抗体与PRV结合的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结果 | 第34页 |
3.2.6 MAb 3B6的免疫印迹方法鉴定 | 第34-35页 |
3.2.7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分析 | 第35-36页 |
3.3 PRVVP7蛋白抗原表位的筛选 | 第36-41页 |
3.3.1 噬菌体筛选与富集 | 第36-37页 |
3.3.2 亲和能力的鉴定与测序 | 第37页 |
3.3.3 “P-TD-W"氨基酸基序在VP7蛋白三维结构的位置 | 第37-38页 |
3.3.4 多肽与MAb 3B6的结合 | 第38-40页 |
3.3.5 多肽的竞争性抑制结果 | 第40-41页 |
4 讨论 | 第41-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