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本文所做工作及意义 | 第12-14页 |
第2章 充换电设施检修运维公司的生产运营模式分析 | 第14-30页 |
2.1 初期试点应用阶段的运检独立运营模式 | 第14-19页 |
2.1.1 人员配备 | 第14-15页 |
2.1.2 主要日常工作 | 第15页 |
2.1.3 资本投入 | 第15-19页 |
2.2 规模化运营阶段的集控站运营模式 | 第19-22页 |
2.2.1 人员配备 | 第19-20页 |
2.2.2 主要日常工作 | 第20页 |
2.2.3 资本投入 | 第20-22页 |
2.3 大规模推广阶段的运维一体化运营模式 | 第22-26页 |
2.3.1 人员配备 | 第23-24页 |
2.3.2 主要日常工作 | 第24页 |
2.3.3 资本投入 | 第24-26页 |
2.4 机器人换电运营模式 | 第26-29页 |
2.4.1 人员配备 | 第26-27页 |
2.4.2 主要日常工作 | 第27页 |
2.4.3 资本投入 | 第27-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数据包络分析(DEA)基本理论与应用 | 第30-36页 |
3.1 DEA理论简介 | 第30-33页 |
3.1.1 决策单元 | 第30页 |
3.1.2 生产可能集 | 第30-31页 |
3.1.3 生产函数 | 第31-32页 |
3.1.4 DEA方法进行模型评价的优势 | 第32-33页 |
3.2 充换电设施生产运营模式DEA分析流程 | 第33-35页 |
3.2.1 DEA方法一般应用步骤 | 第33-34页 |
3.2.2 生产运营模式DEA分析流程 | 第34-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充换电设施四种生产运营模式比较分析 | 第36-54页 |
4.1 不同运营模式基于DEA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36-47页 |
4.1.1 不同运营模式建模 | 第36-44页 |
4.1.2 不同运营模式DEA方法比较分析 | 第44-47页 |
4.2 不同运营模式基于全寿命周期总费用的比较分析 | 第47-51页 |
4.3 敏感性分析 | 第51-53页 |
4.3.1 人力资源成本对分析结果的敏感性分析 | 第51-52页 |
4.3.2 运维规模对分析结果的敏感性分析 | 第52-53页 |
4.3.3 运营周期对分析结果的敏感性分析 | 第53页 |
4.3.4 机器人成本对分析结果的敏感性分析 | 第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HZ市充换电设施运维公司实证分析 | 第54-67页 |
5.1 HZ市充换电设施运维公司简介 | 第54-56页 |
5.2 基于DEA方法的生产运营模式有效性评价 | 第56-61页 |
5.2.1 多种模式的建模分析 | 第56-59页 |
5.2.2 多种模式的DEA评价 | 第59-61页 |
5.3 基于全寿命周期总费用的生产运营模式有效性评价 | 第61-64页 |
5.4 HZ市充换电设施运维公司生产运营方式优化建议 | 第64-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页 |
6.2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