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农村公共生活的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1.3 农村公共生活的表现形式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18页 |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农村公共生活的历史考察 | 第19-25页 |
2.1 新中国成立之前:传统仪式下的公共生活 | 第19-20页 |
2.2 新中国成立之后:“集体化”引领的公共生活 | 第20-21页 |
2.3 改革开放以来:“自由”而“私人化”的公共生活 | 第21-23页 |
2.4 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农村公共生活式微的原因分析 | 第25-31页 |
3.1 农民进城:公共生活主体的消退 | 第25-26页 |
3.2 利益分化:农民公共意识的消退 | 第26-27页 |
3.3 公共空间衰败:公共生活载体的消退 | 第27-29页 |
3.3.1 生活型公共空间 | 第28页 |
3.3.2 事件型公共空间 | 第28-29页 |
3.3.3 组织型公共空间 | 第29页 |
3.4 小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农村公共生活在农村治理中的作用 | 第31-41页 |
4.1 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提高农村治理的效率 | 第31-34页 |
4.2 村民公共意识培养:减少农村治理的内耗 | 第34-36页 |
4.3 舆论监督:规范农村治理主体的行为 | 第36-38页 |
4.4 促进村民了解与互动:促进农村社会资本的积累 | 第38-39页 |
4.5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五章 重建农村公共生活的思考 | 第41-47页 |
5.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公共生活空间范围 | 第41-42页 |
5.2 加强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培养 | 第42-44页 |
5.3 吸纳农村精英参与农村治理过程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