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象文化与唐诗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0.1 星象学研究在文学领域的意义 | 第9-10页 |
0.2 唐代星象文化的独特之处 | 第10-13页 |
1 先唐星象文化与文学 | 第13-29页 |
1.1 先唐星象文化 | 第13-21页 |
1.1.1 观象授时 | 第14-16页 |
1.1.2 观象见吉凶 | 第16-19页 |
1.1.3 《天官书》及星象名词艺术 | 第19-21页 |
1.2 先唐星象文化中的文学性 | 第21-29页 |
1.2.1 文史关系 | 第22-24页 |
1.2.2 星宿神话典故 | 第24-27页 |
1.2.3 游仙诗中的“星象言志” | 第27-29页 |
2 唐诗中的星象文化 | 第29-51页 |
2.1 盛唐气象 | 第30-32页 |
2.2 星象入诗之类型 | 第32-39页 |
2.2.1 帝王诗、奉和应制诗及郊庙歌辞 | 第32-34页 |
2.2.2 咏古诗 | 第34-35页 |
2.2.3 专题诗——七夕诗 | 第35-37页 |
2.2.4 悼亡诗 | 第37-39页 |
2.3 星象入诗之手法 | 第39-45页 |
2.3.1 以星为诗歌主题 | 第39-41页 |
2.3.2 以星为诗歌元素 | 第41-43页 |
2.3.3 原型意象 | 第43-44页 |
2.3.4 星宿代语 | 第44-45页 |
2.4 典型作家分析 | 第45-51页 |
2.4.1 杨炯:灵台诗人 | 第45-46页 |
2.4.2 李白:“太白星精” | 第46-47页 |
2.4.3 杜甫:“北斗”情怀 | 第47-49页 |
2.4.4 白居易:“紫微郎”映照 | 第49-51页 |
3 星象文化对唐诗创作的影响 | 第51-57页 |
3.1 对创作观的影响 | 第51-53页 |
3.2 对诗学观的影响 | 第53-55页 |
3.3 诗风自然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 第55-57页 |
4 余论 | 第57-60页 |
4.1 唐之后星象文化发展概述 | 第57-58页 |
4.2 星象文化独特的艺术脉络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表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