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史论文

孟子民本伦理思想及其价值探析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导言第9-12页
 (一) 选题意义第9-10页
  1. 理论意义第9页
  2. 现实意义第9-10页
 (二) 学术界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0-11页
  1. 学术界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2. 学术界的研究趋势第11页
 (三)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第11-12页
一、孟子民本伦理思想的立论基础第12-20页
 (一) 孟子民本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第12-15页
  1. 变革发展的经济状况第13页
  2. 世道衰微的政治局面第13-14页
  3. 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第14-15页
 (二) 孟子民本伦理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第15-19页
  1. 《尚书》‘民为邦本’思想的发展第15-16页
  2. 儒家仁政爱民思想的继承第16-18页
  3. 对墨子兼爱利民思想的关注第18-19页
 (三) 孟子民本伦理思想产生的人性论基础第19-20页
二、孟子民本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第20-33页
 (一) 重民—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第20-23页
 (二) 得民—得民之心,仁者无敌第23-25页
 (三) 保民—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第25-27页
 (四) 富民—制民之产,重视商业第27-29页
 (五) 爱民—推恩于民,与民同乐第29-31页
 (六) 教民—谨庠序之教,塑理想人格第31-33页
三、孟子民本伦理思想的价值评析第33-44页
 (一) 孟子民本伦理思想的历史价值第34-36页
 (二) 孟子民本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第36-44页
  1. 孟子民本伦理思想的借鉴—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第37-39页
  2. 孟子民本伦理思想的传承—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第39-41页
  3. 孟子民本伦理思想的弘扬—教育兴国,修身明德第41-44页
结语第44-45页
注释第45-48页
参考文献目录第48-50页
致谢第50-5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开发与应用
下一篇:《孝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