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纳米材料 | 第7-8页 |
1.3 磁性纳米材料 | 第8页 |
1.4 稀土掺杂尖晶石磁性纳米材料 | 第8-9页 |
1.5 核壳结构磁性纳米复合材料 | 第9-11页 |
1.6 尖晶石结构铁酸盐的一般制备方法 | 第11-12页 |
1.7 水污染的分类及处理方法 | 第12-15页 |
1.8 磁性材料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 第15-16页 |
1.9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6页 |
1.10 参考文献 | 第16-22页 |
第二章 合成Ce~(3+)掺杂Zn铁酸盐纳米团簇及吸附水中Cr(Ⅵ) | 第22-39页 |
2.1 前言 | 第2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2-23页 |
2.2.1 化学试剂与仪器表征 | 第22-23页 |
2.2.2 样品制备 | 第23页 |
2.2.3 吸附水中六价铬 | 第2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3-35页 |
2.3.1 不同Ce掺杂量对Zn铁酸盐的形貌和性质的影响 | 第23-28页 |
2.3.1.1 不同Ce掺杂量样品的XRD图及一些参数分析 | 第23-25页 |
2.3.1.2 不同Ce掺杂量样品的FT-IR分析 | 第25-26页 |
2.3.1.3 不同Ce掺杂量样品的TEM图分析 | 第26-27页 |
2.3.1.4 不同Ce掺杂量样品的HRTEM图分析 | 第27-28页 |
2.3.1.5 不同Ce掺杂量样品的VSM图分析 | 第28页 |
2.3.2 不同铈掺杂量样品对六价铬的吸附 | 第28-35页 |
2.3.2.1 溶液pH对吸附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2.2 吸附时间对Cr(Ⅵ)吸附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2.3 吸附等温模型 | 第30-31页 |
2.3.2.4 N_2吸附脱附曲线 | 第31-33页 |
2.3.2.5 动力学模型拟合 | 第33-34页 |
2.3.2.6 可重复性研究 | 第34页 |
2.3.2.7 同离子效应对吸附的影响 | 第34页 |
2.3.2.8 脱附与可再生性 | 第34-35页 |
2.4 结论 | 第35页 |
2.5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第三章 单分散Ce~(3+)掺杂Zn铁酸盐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吸附水中的刚果红 | 第39-64页 |
3.1 前言 | 第39-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3.2.2 合成单分散的Ce~(3+)掺杂Zn铁酸盐 | 第40页 |
3.2.3 表征仪器 | 第40-41页 |
3.2.4 吸附水中的刚果红 | 第41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41-58页 |
3.3.1 Ce~(3+)掺杂Zn铁酸盐的表征 | 第41-54页 |
3.3.1.1 XRD分析 | 第41-42页 |
3.3.1.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2-43页 |
3.3.1.3 TEM电镜表征 | 第43-44页 |
3.3.1.4 HRTEM电镜表征 | 第44-45页 |
3.3.1.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45-49页 |
3.3.1.6 化学组成测定 | 第49-50页 |
3.3.1.7 形成机理 | 第50-51页 |
3.3.1.8 磁性质表征 | 第51-54页 |
3.3.2 制备材料吸附CR | 第54-58页 |
3.2.2.1 溶液pH对吸附影响 | 第54页 |
3.3.2.2 接触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2.3 吸附等温模型 | 第55-56页 |
3.3.2.4 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56-58页 |
3.3.2.5 脱附与再生 | 第58页 |
3.4 结论 | 第58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第四章 构建三明治结构ZnCe_(0.03)Fe_(1.97)O_4@nSiO_2@SBA-15及吸附水中亚甲基蓝 | 第64-86页 |
4.1 前言 | 第64-6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5页 |
4.2.2 合成ZnCe_(0.03)Fe_(1.97)O_4@nSiO_2 | 第65页 |
4.2.3 合成ZnCe_(0.03)Fe_(1.97)O_4@nSiO_2@SBA-15 | 第65-66页 |
4.2.4 样品表征 | 第66页 |
4.2.5 吸附亚甲基蓝MB | 第66-67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67-82页 |
4.3.1 mSBA-15的表征 | 第67-72页 |
4.3.1.1 产品的XRD表征 | 第67-68页 |
4.3.1.2 产品的TEM表征 | 第68-69页 |
4.3.1.3 产品的IR分析 | 第69页 |
4.3.1.4 产品的TG和DTG分析 | 第69-70页 |
4.3.1.5 产品的磁性表征 | 第70-71页 |
4.3.1.6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 | 第71-72页 |
4.3.2 吸附水中亚甲基蓝 | 第72-82页 |
4.3.2.1 pH对吸附的影响 | 第72-74页 |
4.3.2.2 MB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74-75页 |
4.3.2.3 吸附等温模型 | 第75-76页 |
4.3.2.4 动力学模型分析 | 第76-80页 |
4.3.2.5 热力学分析 | 第80-81页 |
4.3.2.6 脱附与再生利用 | 第81-82页 |
4.4 结论 | 第82页 |
4.5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