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低阶煤 | 第10-11页 |
1.2 低阶煤甲烷成因类型 | 第11-12页 |
1.3 生物甲烷形成机理 | 第12-13页 |
1.4 双荧光 T-RFLP 方法 | 第13-14页 |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5.1 生物甲烷形成 | 第14-15页 |
1.5.2 产甲烷菌的研究 | 第15-16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7 研究内容与主要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7.2 主要技术方法 | 第17页 |
1.7.3 主要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新疆低阶煤生物甲烷产生过程产甲烷和挥发性有机酸特征比较 | 第19-26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9-20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2.2.1 样品采集 | 第20页 |
2.2.2 培养基配置 | 第20-21页 |
2.2.3 低阶煤产甲烷实验 | 第21页 |
2.2.4 甲烷气体的测定 | 第21-22页 |
2.2.5 挥发性有机酸(VFA)测定 | 第22页 |
2.2.6 数据分析 | 第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4页 |
2.3.1 新疆低阶煤产甲烷比较 | 第22-23页 |
2.3.2 产甲烷过程反应液 VFA 量变化 | 第23-24页 |
2.4 讨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新疆低阶煤产甲烷过程细菌群落组成及变化 | 第26-39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6-27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3.2.1 样品的采集 | 第27页 |
3.2.2 PCR 扩增引物 | 第27页 |
3.2.3 样品总 DNA 提取 | 第27-28页 |
3.2.4 细菌 16S rDNA PCR 扩增 | 第28-29页 |
3.2.5 细菌 PCR 产物酶切 | 第29页 |
3.2.6 细菌 T-RFLP 分析及 T-RFs 的数据处理 | 第2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7页 |
3.3.1 产甲烷反应液总 DNA 提取及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29-31页 |
3.3.2 细菌 PCR 产物酶切结果 | 第31-32页 |
3.3.3 AvaII 或 BstUI 对 T-RFLP 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4 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33-35页 |
3.3.5 产甲烷过程细菌群落动态变化 | 第35-37页 |
3.4 讨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新疆低阶煤产甲烷过程古菌群落组成及变化 | 第39-49页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9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4.2.1 样品的采集 | 第39-40页 |
4.2.2 古菌 PCR 扩增引物 | 第40页 |
4.2.3 样品总 DNA 提取 | 第40页 |
4.2.4 古菌 16S rDNA PCR 扩增 | 第40页 |
4.2.5 古菌 PCR 产物酶切 | 第40-41页 |
4.2.6 古菌 T-RFLP 图谱分析及 T-RFs 的数据处理 | 第41页 |
4.3 结果 | 第41-47页 |
4.3.1 产甲烷反应液总 DNA 提取及古菌 PCR 结果 | 第41-42页 |
4.3.2 古菌 PCR 产物酶切结果 | 第42-44页 |
4.3.3 古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 | 第44-45页 |
4.3.4 产甲烷过程古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 | 第45-47页 |
4.4 讨论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新疆低阶煤产甲烷过程产甲烷菌群落组成及变化 | 第49-59页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9-50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49-5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5.2.1 样品的采集 | 第50页 |
5.2.2 PCR 扩增引物 | 第50页 |
5.2.3 样品总 DNA 提取 | 第50页 |
5.2.4 产甲烷菌 PCR 扩增 | 第50页 |
5.2.5 产甲烷菌 PCR 产物酶切 | 第50-51页 |
5.2.6 产甲烷菌 T-RFLP 图谱分析及 T-RFs 的数据处理 | 第51页 |
5.3 结果 | 第51-57页 |
5.3.1 产甲烷反应液总 DNA 提取及产甲烷菌 PCR 结果 | 第51-52页 |
5.3.2 产甲烷菌 PCR 产物酶切结果 | 第52-54页 |
5.3.3 ScrFI 或 BstUI 对 T-RFLP 的影响 | 第54页 |
5.3.4 产甲烷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54-56页 |
5.3.5 产甲烷过程产甲烷菌优势菌群分析 | 第56-57页 |
5.4 讨论 | 第57-59页 |
第六章 新疆低阶煤生物甲烷生成条件优化 | 第59-65页 |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9-60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59-60页 |
6.1.2 实验仪器 | 第60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60-61页 |
6.2.1 样品采集 | 第60页 |
6.2.2 培养基配置 | 第60页 |
6.2.3 产甲烷正交实验 | 第60-61页 |
6.2.4 甲烷气体的测定 | 第61页 |
6.2.5 数据分析 | 第61页 |
6.3 结果 | 第61-63页 |
6.3.1 正交实验设计 | 第61-62页 |
6.3.2 正交设计数据处理 | 第62页 |
6.3.3 方差分析 | 第62-63页 |
6.4 讨论 | 第63-6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7.1 结论 | 第65-66页 |
7.2 工作不足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作者简历 | 第75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