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

银行双轨制:汉密尔顿与杰斐逊思想的折衷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图表目录第9-10页
绪论第10-15页
    0.1 选题研究现状综述第10-13页
        0.1.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0.1.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0.2 选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第13页
    0.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13-15页
        0.3.1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3-14页
        0.3.2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14-15页
1 汉密尔顿金融思想与杰斐逊农本思想探源第15-23页
    1.1 银行双轨制第15页
    1.2 汉密尔顿的金融哲学第15-19页
        1.2.1 思想渊源第15-17页
        1.2.2 金融哲学思想第17-19页
    1.3 杰斐逊的农本思想第19-23页
        1.3.1 思想渊源第20-21页
        1.3.2 农业理想国主张第21-23页
2 双轨制的萌芽:汉密尔顿与杰斐逊思想的初步融合第23-32页
    2.1 背景第23-25页
        2.1.1 建国初期经济和银行状况第23-24页
        2.1.2 莫里斯提案和北美银行第24-25页
    2.2 汉密尔顿与美国第一银行第25-26页
    2.3 杰斐逊的经济改革第26-28页
        2.3.1 杰斐逊金融思想转变的原因第26-27页
        2.3.2 杰斐逊的金融改革第27-28页
    2.4 双轨制在形式上的确立第28-32页
        2.4.1 第一银行成立第28-29页
        2.4.2 州特许银行与第一银行并存第29-30页
        2.4.3 双轨制在形式上的确立第30-32页
3 双轨制的发展:汉密尔顿派与杰斐逊派思想的进步融合第32-42页
    3.1 背景第32-34页
        3.1.1 国内银行的状况第32-33页
        3.1.2 共和党与民主党第33-34页
    3.2 汉密尔顿派的银行观第34-36页
        3.2.1 比德尔与第二银行第35页
        3.2.2 克莱的“美式经济体制”第35-36页
    3.3 杰斐逊派的银行观第36-38页
        3.3.1 杰克逊的“反银行”斗争第36-37页
        3.3.2 硬币派与软币派对于金融货币的观点第37-38页
    3.4 双轨制事实上的确立第38-42页
        3.4.1 第二银行的关闭第38-40页
        3.4.2 州银行的快速发展与独立国库制度第40-41页
        3.4.3 双轨制在事实上的确立第41-42页
4 双轨制的确立:汉密尔顿主义与杰斐逊主义思想的深度融合第42-61页
    4.1 自由银行阶段第42-44页
        4.1.1 国内银行的发展状况第42页
        4.1.2 “自由银行”制度第42-44页
        4.1.3 1837 年经济大恐慌第44页
    4.2 银行体制改革第44-47页
        4.2.1 背景第45页
        4.2.2 汉密尔顿主义的银行观第45-46页
        4.2.3 杰斐逊主义的银行观第46-47页
    4.3 双轨制在制度上的确立第47-48页
        4.3.1 《国民银行法》的内容第47-48页
        4.3.2 《国民银行法》的作用第48页
    4.4 联邦储备体系第48-56页
        4.4.1 背景第49-51页
        4.4.2 银行体制的深化第51-54页
        4.4.3 威尔逊总统的金融改革第54-55页
        4.4.4 平民主义者的诉求第55-56页
    4.5 双轨制的完善第56-61页
        4.5.1 联邦储备体系第57-59页
        4.5.2 罗斯福的银行政策第59-61页
启示:双轨制银行制度的评价以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我国银行业的借鉴意义第61-64页
参考文献第64-73页
致谢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研究
下一篇:基于信用利差分析的资产证券化会计实施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