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3 研究过程及创新 | 第13-17页 |
1.3.1 研究方法和过程 | 第13-16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1.3.3 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综述 | 第17-28页 |
2.1 科学传播定义综述 | 第17-18页 |
2.2 科学传播发展及其理论研究回顾及综述 | 第18-26页 |
2.2.1 科学传播的三个阶段 | 第19-21页 |
2.2.2 科学传播四种模型 | 第21-26页 |
2.3 公众参与科学实践(科学咖啡馆)研究综述 | 第26-28页 |
2.3.1 公众获得对话权利 | 第26页 |
2.3.2 科学咖啡馆实践研究回顾和综述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新民科学咖啡馆实践分析 | 第28-33页 |
3.1 新民科学咖啡馆实践设计 | 第29-30页 |
3.2 新民科学咖啡馆内容分析 | 第30-33页 |
第四章 调查结果分析(上)新民科学咖啡馆受众科学调查 | 第33-49页 |
4.1 样本分布情况 | 第33-35页 |
4.2 受众科学认知的现状 | 第35-38页 |
4.2.1 受众对科学的看法 | 第35-36页 |
4.2.2 受众对掌握科学知识的自我评估 | 第36-38页 |
4.3 受众参与科普活动的现状 | 第38-41页 |
4.3.1 受众获取科学知识的意愿和渠道 | 第38-40页 |
4.3.2 受众对上海科普活动的认知现状 | 第40-41页 |
4.4 新民科学咖啡馆的受众和非受众在科学认知上的差异研究 | 第41-43页 |
4.4.1 在“对科学感兴趣程度”上的差异分析 | 第41-42页 |
4.4.2 在“对科学了解程度”上的差异分析 | 第42-43页 |
4.4.3 在对“科学现状”认知上的差异分析 | 第43页 |
4.5 不同人群对新民科学咖啡馆认知上的差异研究 | 第43-49页 |
4.5.1 不同性别人群对新民科学咖啡馆认知上的差异研究 | 第43-45页 |
4.5.2 不同年龄人群对新民科学咖啡馆认知上的差异研究 | 第45-46页 |
4.5.3 不同学历人群对新民科学咖啡馆认知上的差异研究 | 第46-48页 |
4.5.4 不同职业人群对新民科学咖啡馆认知上的差异研究 | 第48-49页 |
第五章 调查结果分析(下)新民科学咖啡馆科学传播效果分析 | 第49-53页 |
5.1 参与方式与话题兴趣度 | 第49-51页 |
5.2 新民科学咖啡馆的科学知识传播效果 | 第51-52页 |
5.3 受众参与新民科学咖啡馆的程度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3-60页 |
6.1 我国科学传播的现状 | 第53-56页 |
6.2 公众意识转变 | 第56-59页 |
6.2.1 关注角度多元化 | 第56-57页 |
6.2.2 “公众参与”的需求浮现 | 第57-58页 |
6.2.3 科技传播模式向双向沟通转变 | 第58-59页 |
6.3 局限性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