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英文摘要 | 第7页 |
序 | 第8-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1-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2.1 产业安全理论 | 第14-15页 |
2.2 产业安全评价理论 | 第15-17页 |
2.2.1 产业安全评价体系 | 第15-17页 |
2.2.2 产业安全评价方法 | 第17页 |
2.3 煤炭产业相关理论 | 第17-21页 |
2.3.1 煤炭及煤炭产业安全的界定 | 第17-19页 |
2.3.2 涉及煤炭产业安全的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3 煤炭产业发展状况和煤炭产业安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31页 |
3.1 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现状 | 第21-26页 |
3.1.1 我国煤炭资源储备现状 | 第21-22页 |
3.1.2 我国煤炭产业生产现状 | 第22-24页 |
3.1.3 我国煤炭的消费现状 | 第24-26页 |
3.2 煤炭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6-31页 |
3.2.1 产业外部环境 | 第27-28页 |
3.2.2 市场供求 | 第28页 |
3.2.3 产业内部竞争力 | 第28-31页 |
4 煤炭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1-46页 |
4.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1-42页 |
4.1.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31-32页 |
4.1.2 具体指标的选择 | 第32-40页 |
4.1.3 评价指标的警限设置 | 第40-42页 |
4.2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 第42-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5 煤炭产业安全度的计算与分析 | 第46-57页 |
5.1 数据的获取 | 第46-51页 |
5.1.1 历史数据 | 第46-47页 |
5.1.2 预测数据 | 第47-51页 |
5.2 产业安全度的测算 | 第51-57页 |
5.2.1 模型选择 | 第51页 |
5.2.2 指标安全分数值的映射 | 第51-53页 |
5.2.3 结果计算与分析 | 第53-57页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7-60页 |
6.1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A | 第62-63页 |
索引 | 第63-64页 |
作者简历 | 第64-6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