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安全保密论文--加密与解密论文

数字栅格地图抗打印扫描水印算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图目录第11-13页
表目录第13-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15-19页
        1.2.1 数字栅格地图数字水印技术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抗打印扫描数字水印技术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3 彩色图像抗打印扫描水印技术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4 存在的问题第19页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论文组织第19-23页
        1.3.1 研究内容第20页
        1.3.2 技术路线第20-22页
        1.3.3 论文组织第22-23页
第2章 数字栅格地图抗打印扫描水印理论基础第23-31页
    2.1 数字水印技术概述第23-25页
        2.1.1 数字水印技术的定义第23页
        2.1.2 数字水印的基本框架第23-25页
    2.2 抗打印扫描的数字水印技术第25-26页
    2.3 数字栅格地图概述第26-28页
        2.3.1 栅格地理空间数据结构第26页
        2.3.2 栅格图像与数字栅格地图的概念第26-27页
        2.3.3 数字栅格地图水印特征分析第27-28页
    2.4 数字栅格地图抗打印扫描水印技术评价指标第28-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3章 打印扫描过程对数字栅格地图的影响分析第31-45页
    3.1 打印扫描对数字栅格地图的影响第31-33页
        3.1.1 打印过程对数字栅格地图的影响第31-32页
        3.1.2 扫描过程对数字栅格地图的影响第32-33页
    3.2 像素失真分析及校正方案第33-40页
        3.2.1 测试数据的分析第34-35页
        3.2.2 亮度变换第35-38页
        3.2.3 对比度拉伸变换第38-40页
    3.3 几何失真分析及校正方案第40-42页
        3.3.1 几何失真分析第40-41页
        3.3.2 Radon变换第41-42页
    3.4 抗打印扫描水印嵌入域与嵌入系数的选择第42-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基于DCT的数字栅格地图抗打印扫描水印算法第45-61页
    4.1 离散余弦变换变换与数字水印第45-47页
        4.1.1 离散余弦变换第45-46页
        4.1.2 DCT变换与数字水印技术第46-47页
    4.2 基于分块DCT的数字栅格地图抗打印扫描水印算法第47-55页
        4.2.1 数字栅格地图抗打印扫描水印算法设计分析第47-51页
        4.2.2 水印信息生成方法第51-52页
        4.2.3 水印嵌入算法第52-54页
        4.2.4 水印提取算法第54-55页
    4.3 实验与分析第55-59页
        4.3.1 鲁棒性分析第56-58页
        4.3.2 算法性能分析第58-59页
    4.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5章 基于CIEL~*a~*b~*色彩空间的彩色栅格地图抗打印扫描水印算法第61-79页
    5.1 色彩空间分析第61-65页
        5.1.1 面向设备色彩空间第61-63页
        5.1.2 设备无关色彩空间第63-65页
    5.2 打印扫描过程对彩色栅格地图的影响第65-68页
        5.2.1 打印扫描过程对色彩空间的影响第65-67页
        5.2.2 打印输出彩色栅格地图色彩空间的选择第67-68页
    5.3 基于CIEL~*a~*b~*色彩空间的自适应抗打印扫描水印算法第68-72页
        5.3.1 彩色栅格地图特征分析第68-70页
        5.3.2 水印信息生成第70页
        5.3.3 水印嵌入与提取第70-72页
    5.4 实验与分析第72-78页
        5.4.1 不可感知性分析第72-74页
        5.4.2 鲁棒性分析第74-77页
        5.4.3 对比实验分析第77-78页
    5.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6章 结论第79-81页
    6.1 本文总结第79-80页
    6.2 创新点第80页
    6.3 研究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7页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第87-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土区典型小流域土壤磷空间分布及主要驱动机制
下一篇:早期gtpbp3敲低导致的斑马鱼线粒体缺陷影响其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