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页 |
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第11-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 选题依据 | 第11-14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6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3 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3.2.1 我国竞技体育项目设置与布局的研究综述 | 第17页 |
3.2.2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项目设置与布局的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3.2.3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指导性文件的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3.2.4 研究综述总评 | 第20-21页 |
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4.1 优势运动项目 | 第21页 |
4.2 潜优势运动项目 | 第21页 |
4.3 劣势项目 | 第21页 |
4.4 竞技体育 | 第21页 |
4.5 高校竞技体育项目设置 | 第21页 |
4.6 高校竞技体育项目布局 | 第21-22页 |
5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5.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5.2.1 比较分析法 | 第22页 |
5.2.2 文献资料法 | 第22页 |
5.2.3 专家访谈法 | 第22页 |
5.2.4 逻辑分析法 | 第22-23页 |
6 结果与分析 | 第23-47页 |
6.1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实力分布 | 第23-27页 |
6.1.1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金牌与奖牌分布情况 | 第23-25页 |
6.1.2 安徽省高校代表团在近两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的综合表现 | 第25-27页 |
6.2 当前安徽省普通高校竞技体育项目设置与布局情况 | 第27-38页 |
6.2.1 安徽省竞技体育的发展史 | 第27-29页 |
6.2.2 安徽省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现状 | 第29-31页 |
6.2.3 安徽省普通高校竞技体育项目设置与布局情况 | 第31-36页 |
6.2.4 安徽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分析 | 第36-38页 |
6.3 安徽省普通高校竞技体育项目设置与布局的目标、指导思想与基本方针 | 第38-40页 |
6.3.1 安徽省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 | 第38-39页 |
6.3.2 安徽省普通高校竞技体育项目设置与布局的指导思想与基本方针 | 第39-40页 |
6.4 安徽省普通高校竞技体育项目设置与布局 | 第40-47页 |
6.4.1 安徽省普通高校竞技体育项目设置与布局构思 | 第40-42页 |
6.4.2 安徽省普通高校竞技体育项目的设置 | 第42-44页 |
6.4.3 安徽省普通高校竞技体育项目的布局 | 第44-47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47-50页 |
7.1 结论 | 第47-48页 |
7.1.1 安徽省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 | 第47页 |
7.1.2 安徽省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院校数量少,项目少 | 第47页 |
7.1.3 项目设置与全国大运会和世界大运会项目不符 | 第47页 |
7.1.4 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设置盲目 | 第47页 |
7.1.5 院校和项目在区域布局上不合理 | 第47页 |
7.1.6 项目的结构布局不合理 | 第47-48页 |
7.2 建议 | 第48-50页 |
7.2.1 加强“体教结合”体制的完善与创新 | 第48页 |
7.2.2 借鉴外省高校竞技体育项目设置与布局的经验 | 第48页 |
7.2.3 合理选入新增项目 | 第48-49页 |
7.2.4 重视项目的均衡发展 | 第49页 |
7.2.5 调整区域项目布局 | 第49页 |
7.2.6 优化项目布局结构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 第53-54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