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20页 |
1.2.1 社会总体方面的研究 | 第11-14页 |
1.2.2 社会诸要素的研究 | 第14-19页 |
1.2.4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19-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2页 |
1.3.1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1.4.1 社会调节 | 第22页 |
1.4.2 高等教育质量 | 第22-23页 |
1.4.3 模式 | 第23-24页 |
第2章 社会调节高等教育质量模式的分析框架 | 第24-35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4-25页 |
2.1.2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5-26页 |
2.1.3 价值论哲学 | 第26页 |
2.2 社会调节高等教育质量的构成要素及模式类型 | 第26-29页 |
2.2.1 社会调节高等教育质量的构成要素 | 第26-28页 |
2.2.2 社会调节高等教育质量的模式类型 | 第28-29页 |
2.3 不同模式主体的价值需求及其之间的价值冲突分析 | 第29-35页 |
2.3.1 市场的价值需求:以效率为导向 | 第29-30页 |
2.3.2 社会舆论的价值需求:以社会公正为前提 | 第30-31页 |
2.3.3 社会中介组织的价值需求:以公平为原则 | 第31页 |
2.3.4 不同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 | 第31-35页 |
第3章 市场调节模式 | 第35-45页 |
3.1 市场调节模式的运行要素分析 | 第35-38页 |
3.2 市场调节模式的特征 | 第38-39页 |
3.3 市场调节模式的评价 | 第39-40页 |
3.4 美国市场调节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40-45页 |
3.4.1 美国市场调节高等教育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 第40-43页 |
3.4.2 美国市场调节高等教育模式的特征 | 第43-44页 |
3.4.3 美国市场调节高等教育模式的评价 | 第44-45页 |
第4章 舆论监督模式 | 第45-54页 |
4.1 舆论监督模式的运行要素分析 | 第45-48页 |
4.2 舆论监督模式的特征 | 第48-49页 |
4.3 舆论监督模式的评价 | 第49页 |
4.4 日本舆论监督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49-54页 |
4.4.1 日本舆论监督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 第50-53页 |
4.4.2 日本舆论监督模式的特征 | 第53页 |
4.4.3 日本舆论监督模式的评价 | 第53-54页 |
第5章 社会中介组织评价模式 | 第54-61页 |
5.1 社会中介组织评价模式的运行要素分析 | 第54-56页 |
5.2 社会中介组织评价模式的特征 | 第56页 |
5.3 社会中介组织评价模式的评价 | 第56-57页 |
5.4 英国社会中介组织评价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57-61页 |
5.4.1 英国QAA的形成和发展 | 第57-59页 |
5.4.2 英国QAA的特征 | 第59-60页 |
5.4.3 英国QAA的评价 | 第60-61页 |
第6章 中国特色的社会调节高等教育质量模式的建构 | 第61-72页 |
6.1 我国社会调节高等教育质量的现状及问题 | 第61-68页 |
6.1.1 市场调节的现状及问题 | 第61-65页 |
6.1.2 舆论监督的现状及问题 | 第65-66页 |
6.1.3 社会中介组织评价的现状及问题 | 第66-68页 |
6.2 我国社会调节高等教育质量模式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68-70页 |
6.2.1 宏观因素 | 第68-69页 |
6.2.2 微观因素 | 第69-70页 |
6.3 中国特色社会调节高等教育质量模式的建构策略 | 第70-72页 |
6.3.1 完善法律法规,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高校的自治权 | 第70页 |
6.3.2 构建舆论监督的专门网络平台 | 第70-71页 |
6.3.3 完善中介评估机构建设 | 第71页 |
6.3.4 树立新的人才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