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不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18页
    1.1 土壤耕作研究第9-12页
        1.1.1 土壤耕作的重要性第9页
        1.1.2 免耕的作用和相关研究第9-10页
        1.1.3 深松耕的作用和相关研究第10-11页
        1.1.4 旋耕的作用和相关研究第11-12页
        1.1.5 翻耕的作用和相关研究第12页
    1.2 光合作用的指标及相关研究第12-16页
        1.2.1 光合速率(Pn)的相关研究第12-13页
        1.2.2 气孔导度的相关研究第13-14页
        1.2.3 胞间 CO_2浓度的相关研究第14页
        1.2.4 蒸腾速率的相关研究第14-15页
        1.2.5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相关研究第15-16页
    1.3 耕作方式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第16-18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8-20页
    2.1 试验设计第18页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8-20页
        2.3.1 测定时期第18页
        2.3.2 株高第18页
        2.3.3 生物量及产量第18页
        2.3.4 叶面积指数第18页
        2.3.5 水分和容重第18-19页
        2.3.6 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 CO_2浓度、蒸腾速率第19页
        2.3.7 相对叶绿素含量第19-20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0-30页
    3.1 玉米产量与生物量分析第20页
    3.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第20-21页
    3.3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第21-26页
        3.3.1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第21-22页
        3.3.2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气孔导度的影响第22-23页
        3.3.3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胞间 CO_2浓度的影响第23-24页
        3.3.4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蒸腾作用的影响第24-25页
        3.3.5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的影响第25-26页
    3.4 不同耕作方式对叶面积指数(LAI)影响第26-27页
    3.5 不同耕作方式对株高的影响第27-28页
    3.6 不同光合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28-30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30-34页
    4.1 结论第30页
    4.2 讨论第30-34页
        4.2.1 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第30-31页
        4.2.2 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光合生理的影响第31-32页
        4.2.3 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和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32页
        4.2.4 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土壤含水率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第32-34页
参考文献第34-37页
致谢第37-38页
作者简介第38页

论文共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西省烟草品种丰产性、稳产性评价及分析方法的探究
下一篇:石灰性土壤施用氯化钙、氯化镁促进冬小麦生长和锌吸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