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1 土壤耕作研究 | 第9-12页 |
1.1.1 土壤耕作的重要性 | 第9页 |
1.1.2 免耕的作用和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1.1.3 深松耕的作用和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1.4 旋耕的作用和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1.5 翻耕的作用和相关研究 | 第12页 |
1.2 光合作用的指标及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1.2.1 光合速率(Pn)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2 气孔导度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2.3 胞间 CO_2浓度的相关研究 | 第14页 |
1.2.4 蒸腾速率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2.5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3 耕作方式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18页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8-20页 |
2.3.1 测定时期 | 第18页 |
2.3.2 株高 | 第18页 |
2.3.3 生物量及产量 | 第18页 |
2.3.4 叶面积指数 | 第18页 |
2.3.5 水分和容重 | 第18-19页 |
2.3.6 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 CO_2浓度、蒸腾速率 | 第19页 |
2.3.7 相对叶绿素含量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0-30页 |
3.1 玉米产量与生物量分析 | 第20页 |
3.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第20-21页 |
3.3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21-26页 |
3.3.1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21-22页 |
3.3.2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气孔导度的影响 | 第22-23页 |
3.3.3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胞间 CO_2浓度的影响 | 第23-24页 |
3.3.4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蒸腾作用的影响 | 第24-25页 |
3.3.5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的影响 | 第25-26页 |
3.4 不同耕作方式对叶面积指数(LAI)影响 | 第26-27页 |
3.5 不同耕作方式对株高的影响 | 第27-28页 |
3.6 不同光合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28-30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0-34页 |
4.1 结论 | 第30页 |
4.2 讨论 | 第30-34页 |
4.2.1 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4.2.2 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光合生理的影响 | 第31-32页 |
4.2.3 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和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2页 |
4.2.4 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土壤含水率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作者简介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