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1 烟草的概况 | 第9-10页 |
1.1.1 烟草的起源 | 第9页 |
1.1.2 种植烟草的意义 | 第9页 |
1.1.3 陕西的烟草种植情况 | 第9-10页 |
1.2 烟草区域试验概述 | 第10页 |
1.2.1 开展烟草区域试验的意义 | 第10页 |
1.2.2 陕西省烟草区域试验的研究进展 | 第10页 |
1.3 烟草的丰产性和稳定性 | 第10-12页 |
1.3.1 丰产性和稳产性的重要性 | 第10-11页 |
1.3.2 烟草丰产性与稳产性的评价指标 | 第11页 |
1.3.3 鉴定丰产稳产性及适应性的分析方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13-15页 |
2.1 试验点 | 第13页 |
2.2 参试材料 | 第13-14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14-15页 |
2.3.1 田间设计 | 第14页 |
2.3.2 数据来源 | 第14-15页 |
第三章 主要的性状分析和产量显著差异分析 | 第15-26页 |
3.1 陕南烟区 | 第15-21页 |
3.1.1 主要植物学性状 | 第15页 |
3.1.2 主要农艺性状 | 第15-16页 |
3.1.3 原烟外观质量 | 第16页 |
3.1.4 参试品种抗病性 | 第16-17页 |
3.1.5 主要经济性状比较 | 第17-21页 |
3.2 渭北烟区 | 第21-25页 |
3.2.1 主要植物学性状 | 第21-22页 |
3.2.2 主要农艺性状 | 第22页 |
3.2.3 原烟的外观质量 | 第22页 |
3.2.4 参试品种抗病性 | 第22-23页 |
3.2.5 经济性状 | 第23-25页 |
3.3 小结 | 第25-26页 |
3.3.1 陕南烟区 | 第25页 |
3.3.2 渭北烟区 | 第25-26页 |
第四章 Franics-Kannenberg 模型对烟草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评价 | 第26-30页 |
4.1 分析的方法 | 第26页 |
4.2 分析处理数据所用软件 | 第2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4.3.1 陕南烟区 | 第26-28页 |
4.3.2 渭北烟区 | 第28-29页 |
4.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五章 适应性参数法对烟草品种的丰产性和适应性评价 | 第30-34页 |
5.1 分析的方法 | 第30页 |
5.2 分析处理数据所运用的软件 | 第30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5.3.1 陕南烟区 | 第30-31页 |
5.3.2 渭北烟区 | 第31-32页 |
5.4 小结 | 第32-34页 |
第六章 高稳系数法评价烟草新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 | 第34-37页 |
6.1 分析的方法 | 第34页 |
6.2 分析处理数据所运用的软件 | 第34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6.3.1 陕南烟区 | 第34-35页 |
6.3.2 渭北烟区 | 第35-36页 |
6.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七章 Shukla 模型评价评价烟草新品种的稳定性 | 第37-42页 |
7.1 分析的方法 | 第37页 |
7.2 分析处理数据所运用的软件 | 第37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7.3.1 陕南烟区 | 第37-39页 |
7.3.2 渭北烟区 | 第39-41页 |
7.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八章 雷达图法对烟草品种的综合性评价分析 | 第42-53页 |
8.1 陕南烟区 | 第42-47页 |
8.2 渭北烟区 | 第47-52页 |
8.3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3-56页 |
9.1 结论 | 第53-55页 |
9.1.1 基于各参试点的品种评价 | 第53页 |
9.1.2 对烟草品种丰产性、稳产性的评价 | 第53页 |
9.1.3 对烟草品种的综合评价 | 第53-54页 |
9.1.4 不同评价方法的探究 | 第54-55页 |
9.2 讨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