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英文摘要 | 第4-6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实验研究 | 第13-77页 |
1.实验材料 | 第13-16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3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13-14页 |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4-16页 |
2.实验方法 | 第16-22页 |
2.1 实验路线 | 第16-17页 |
2.2 动物适应性喂养 | 第17页 |
2.3 动物筛选 | 第17-19页 |
2.4 动物分组 | 第19页 |
2.5 动物造模 | 第19页 |
2.6 造模后动物行为学检测 | 第19-20页 |
2.6.1 24小时自发活动 | 第19-20页 |
2.6.2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鼠尾悬挂实验 | 第20页 |
2.7 电针治疗 | 第20页 |
2.7.1 取穴 | 第20页 |
2.7.2 操作 | 第20页 |
2.8 治疗后检测指标 | 第20-22页 |
2.8.1 行为学指标 | 第20-21页 |
2.8.2 外周血浆NE、MT含量 | 第21页 |
2.8.3 中枢蓝斑核NET、松果体MT1阳性表达 | 第21-22页 |
3.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2-23页 |
4.实验结果 | 第23-54页 |
4.1 造模前各组基线情况 | 第23-28页 |
4.1.1 造模前各组大鼠体重比较 | 第23-24页 |
4.1.2 造模前各组大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比较 | 第24-27页 |
4.1.3 造模前各组大鼠鼠尾悬挂实验静止时间比较 | 第27-28页 |
4.2 造模后各组大鼠指标检测结果 | 第28-36页 |
4.2.1 造模后各组大鼠24h自发活动昼、夜活动量比较 | 第28-30页 |
4.2.2 造模后各组大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比较 | 第30-35页 |
4.2.3 造模后各组大鼠鼠尾悬挂实验静止时间比较 | 第35-36页 |
4.3 治疗后各组大鼠指标检测结果 | 第36-54页 |
4.3.1 治疗后各组大鼠24小时自发活动昼、夜活动量比较 | 第36-38页 |
4.3.2 治疗后各组大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比较 | 第38-43页 |
4.3.3 治疗后各组大鼠鼠尾悬挂实验静止时间比较 | 第43-44页 |
4.3.4 治疗后各组大鼠外周血浆NE、MT含量比较 | 第44-46页 |
4.3.5 治疗后各组大鼠NET、MT1平均光密度比较 | 第46-54页 |
5.讨论 | 第54-77页 |
5.1 中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 第54-62页 |
5.1.1 失眠的病因 | 第54-56页 |
5.1.2 失眠的病机 | 第56-59页 |
5.1.3 “滋阴安神”治疗失眠 | 第59-62页 |
5.2 西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 第62-66页 |
5.2.1 蓝斑核-去甲肾上腺素在失眠中的作用 | 第62-64页 |
5.2.2 松果体MT在睡眠-觉醒周期中的作用 | 第64-66页 |
5.3 神经递质指标的选择 | 第66-67页 |
5.4 限制性制动法建立失眠模型 | 第67-69页 |
5.5 治疗方式的选择 | 第69-71页 |
5.5.1 “滋阴安神”理论对治疗失眠症的指导作用 | 第69页 |
5.5.2 腧穴配伍是针刺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69-70页 |
5.5.3 神门、三阴交善治失眠症 | 第70-71页 |
5.6 神门、三阴交不同配伍对失眠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第71-74页 |
5.6.1 24小时自发活动 | 第71-72页 |
5.6.2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 第72-74页 |
5.6.3 鼠尾悬挂实验 | 第74页 |
5.7 神门、三阴交不同配伍对失眠大鼠血浆NE含量和蓝斑核NET阳性表达的影响 | 第74-75页 |
5.8 神门、三阴交不同配伍对失眠大鼠血浆MT含量和松果体MT1阳性表达的影响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6页 |
附件 | 第96-103页 |
附件一:综述 从心理应激探讨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中医病机 | 第96-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2页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