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3页 |
引言 | 第13-16页 |
实验研究 | 第16-4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6-17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6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16页 |
1.3 溶液配制 | 第16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16-1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7-21页 |
2.1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2.2 动物分组 | 第17-18页 |
2.3 模型的建立 | 第18页 |
2.4 模型成功的评估 | 第18页 |
2.5 处理方法 | 第18页 |
2.6 针刺治疗 | 第18-19页 |
2.6.1 动物固定 | 第18-19页 |
2.6.2 穴位选取 | 第19页 |
2.6.3 针刺操作 | 第19页 |
2.7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19-20页 |
2.7.1 家兔肠道传输功能 | 第19-20页 |
2.7.2 在体结肠肌电 | 第20页 |
2.7.3 胃肠激素检测 | 第20页 |
2.8 统计方法 | 第20-21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1-41页 |
3.1 家兔一般情况 | 第21-24页 |
3.2 电针对功能性便秘家兔肠道传输功能的影响 | 第24-28页 |
3.3 电针对功能性便秘家兔胃肠激素的影响 | 第28-30页 |
3.4 电针对功能性便秘家兔在体结肠肌电的影响 | 第30-41页 |
3.4.1 电针对慢频组功能性便秘家兔结肠肌电的影响 | 第31-35页 |
3.4.2 电针对快频组功能性便秘家兔结肠肌电的影响 | 第35-41页 |
讨论 | 第41-62页 |
1 中医学对便秘的认识 | 第41-44页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第41-42页 |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42-43页 |
1.3 对本病治疗的认识 | 第43-44页 |
2 西医学对便秘的认识 | 第44-46页 |
2.1 本病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 第44页 |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44-45页 |
2.3 本病的诊断 | 第45页 |
2.4 本病的治疗 | 第45-46页 |
3 针灸治疗本病的疗效 | 第46-49页 |
3.1 针灸治疗本病的疗效及优势 | 第46-47页 |
3.2 本病的针灸选穴 | 第47-49页 |
3.3 治疗方式 | 第49页 |
4 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研究概况 | 第49-51页 |
4.1 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概况 | 第49-51页 |
4.2 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机理研究 | 第51页 |
5 腧穴配伍的协同与拮抗作用 | 第51-55页 |
5.1 腧穴配伍的协同与拮抗作用的含义 | 第51-53页 |
5.2 腧穴配伍的协同拮抗作用的研究概况 | 第53-54页 |
5.2.1 腧穴配伍协同作用的研究 | 第53页 |
5.2.2 腧穴配伍协同拮抗作用的机制研究: | 第53-54页 |
5.3 腧穴配伍作用的研究意义 | 第54-55页 |
6 关于本实验方案的确定 | 第55-58页 |
6.1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 第55-56页 |
6.2 本实验配穴方案的确定 | 第56-58页 |
6.2.1 穴位的选择 | 第56-57页 |
6.2.2 配穴方案的的选择 | 第57-58页 |
6.3 本实验电针参数的选择 | 第58页 |
7 关于本实验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58-62页 |
7.1 胃动素、胃泌素、结肠肌电与功能性便秘 | 第58-59页 |
7.2 电针不同单穴及配伍腧穴对功能性便秘的影响 | 第59页 |
7.3 合穴下合穴配伍的协同作用分析 | 第59-60页 |
7.4 合募俞配伍协同作用不明显原因分析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附件 | 第73-80页 |
附件一 | 第73-74页 |
附件二:综述 | 第74-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附件三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