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9页 |
1.2 妒忌及其相关概念 | 第9-11页 |
1.2.1 妒忌 | 第9-10页 |
1.2.2 妒忌和嫉妒的差异 | 第10-11页 |
2 被妒忌应对策略量表编制的现状 | 第11-13页 |
2.1 中西方妒忌文化差异 | 第11页 |
2.2 被妒忌者具有的特征 | 第11-13页 |
2.2.1 被妒忌者遭到对抗 | 第11-12页 |
2.2.2 被妒忌者的针对性 | 第12页 |
2.2.3 妒忌者向被妒忌者的发泄性 | 第12-13页 |
3 被妒忌者的应对策略选择 | 第13-19页 |
3.1 被妒忌者会产生亲社会行为 | 第14页 |
3.2 被妒忌者会对妒忌者产生侵害 | 第14-15页 |
3.3 被妒忌者道德伪善 | 第15-16页 |
3.4 被妒忌者的自我表露 | 第16页 |
3.5 被妒忌者的自我谦卑 | 第16-17页 |
3.6 被妒忌者的逃避冷漠 | 第17-19页 |
4 被妒忌策略选择与心理健康 | 第19-21页 |
5 研究一 | 第21-33页 |
5.1 研究假设 | 第21页 |
5.2 研究程序 | 第21页 |
5.3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5.4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5.4.1 收集资料的方法 | 第21页 |
5.4.2 分析资料的方法 | 第21-22页 |
5.5 中国文化背景下被妒忌者应对策略量表的编制 | 第22-28页 |
5.5.1 中国文化下被妒忌者策略应对的理论构想 | 第22页 |
5.5.2 量表的预试的施测和结果分析 | 第22页 |
5.5.3 项目分析 | 第22-23页 |
5.5.4 因素分析适合性检验 | 第23-24页 |
5.5.5 共同度、主成份、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 | 第24-25页 |
5.5.6 第二次因素分析共同度、主成份、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 | 第25-26页 |
5.5.7 第三次因素分析共同度、主成份、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 | 第26-28页 |
5.5.8 小结 | 第28页 |
5.6 量表的实测及验证性性因素分析 | 第28-33页 |
5.6.1 被试 | 第28页 |
5.6.2 研究工具 | 第28-30页 |
5.6.3 中国文化下被妒忌者应对策略量表的结构效度指标 | 第30-31页 |
5.6.4 量表的信度 | 第31-33页 |
6 被妒忌者应对策略与被妒忌者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第33-35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6.2 研究对象 | 第33页 |
6.3 研究工具 | 第33页 |
6.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3页 |
6.5 相关分析结果 | 第33-35页 |
7 讨论 | 第35-39页 |
7.1 被妒忌应对策略量表的信效度 | 第35页 |
7.2 中国文化下被妒忌者策略应对的构成要素 | 第35-37页 |
7.2.1 被妒忌者亲社会行为 | 第35-36页 |
7.2.2 被妒忌者的道德伪善 | 第36页 |
7.2.3 被妒忌者对妒忌者的以暴治暴 | 第36页 |
7.2.4 被妒忌者自我谦卑 | 第36-37页 |
7.2.5 被妒忌者的冷漠逃避 | 第37页 |
7.2.6 被妒忌者的自我表露 | 第37页 |
7.3 中国文化下被妒忌者策略应对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 第37-38页 |
7.4 被妒忌应对策略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第38-39页 |
8 结论 | 第39-41页 |
9 本研究的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设想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附录 | 第47-51页 |
附录一 综合调查问卷(开放式问卷样例) | 第47-48页 |
附录二 综合调查问卷(初试问卷部分样例) | 第48-49页 |
附录三 综合调查问卷(正式问卷部分样例) | 第49-50页 |
附录四 GHQ 一般心理健康问卷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