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3-1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本文创新 | 第14-15页 |
第三节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第二章 P2P网络借贷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第一节 P2P网贷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一、信贷配给理论 | 第16页 |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6-17页 |
三、羊群效应理论 | 第17-18页 |
四、信贷风险理论 | 第18页 |
五、监管套利理论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9-27页 |
一、关于P2P网贷平台发展的研究 | 第19-21页 |
二、关于P2P网贷平台运营模式的研究 | 第21-22页 |
三、关于P2P网贷平台的实证研究 | 第22-23页 |
四、关于P2P网贷平台的风险控制研究 | 第23-25页 |
五、关于监管套利的研究 | 第25页 |
六、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我国P2P网贷行业发展概述 | 第27-35页 |
第一节 P2P网络贷款的概念界定与特征 | 第27-28页 |
一、P2P网络贷款概念界定 | 第27页 |
二、P2P网贷业务的特征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我国P2P网贷业务的发展现状 | 第28-35页 |
一、我国P2P网贷平台的发展历程及规模 | 第28-31页 |
二、我国P2P网贷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1-35页 |
第四章 我国P2P网络借贷风险类型及其成因分析 | 第35-40页 |
第一节 我国P2P网络借贷风险类型 | 第35-38页 |
一、经营模式风险 | 第35-36页 |
二、平台运作风险 | 第36页 |
三、信用及道德风险 | 第36-37页 |
四、流动性风险 | 第37页 |
五、政策风险 | 第37页 |
六、网络技术风险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我国P2P网络借贷风险成因分析 | 第38-40页 |
一、相关法规尚不健全 | 第38页 |
二、征信系统不完善 | 第38页 |
三、组织结构和交易机制不完善 | 第38-39页 |
四、内部风控机制不匹配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我国P2P网贷业务风险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 | 第40-58页 |
第一节 主成分分析法原理概述及分析步骤 | 第40-43页 |
一、原理概述 | 第40页 |
二、分析步骤 | 第40-43页 |
第二节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 第43-46页 |
一、数据来源 | 第43-44页 |
二、变量选取 | 第44-46页 |
第三节 描述性统计 | 第46-47页 |
一、定量因素描述性统计 | 第46-47页 |
二、定性因素描述性统计 | 第47页 |
第四节 构建风险识别模型 | 第47-58页 |
一、原始数据处理 | 第47-50页 |
二、信度及效度检验 | 第50-51页 |
三、确定主成分及贡献率 | 第51-55页 |
四、综合评价 | 第55-58页 |
第六章 我国P2P网贷行业风险防范建议 | 第58-62页 |
第一节 针对平台方面的建议 | 第58-59页 |
第二节 针对借款人方面的建议 | 第59-60页 |
第三节 针对投资人方面的建议 | 第60页 |
第四节 针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建议 | 第60-6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