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

行动中的预防性法律:美国刑事诉讼中的审前服务制度--兼论中国刑事诉讼审前释放与审前羁押之改良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导言第11-14页
第一章 审前服务制度的源生第14-17页
 第一节 审前服务制度的缘起第14-15页
 第二节 审前服务制度的确立第15-17页
第二章 审前服务制度的基本内容第17-25页
 第一节 基本原则第17-19页
  一、最少限制性释放条件原则第17-18页
  二、无罪推定延伸下的中立客观原则第18页
  三、信息保密原则第18-19页
 第二节 基本制度第19-25页
  一、调查收集被追诉人有关信息第19-20页
  二、提交审前服务报告制度第20-21页
  三、出席初次到庭或羁押听证会第21-22页
  四、监督被释放的被追诉人第22-24页
  五、参与审前转处程序第24页
  六、其他方面第24-25页
  七、小结第25页
第三章 审前服务制度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内核第25-30页
 第一节 理论基础第26-28页
  一、无罪推定第26-27页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27页
  三、正当程序第27-28页
 第二节 价值内核第28-30页
  一、自由第28-29页
  二、安全第29-30页
第四章 审前服务制度的发展现状第30-38页
 第一节 1984 年《保释改革法案》带来的问题第30-32页
 第二节 1982 年到2007 年间实施发展状况第32-35页
 第三节 新时代条件下所面临的挑战第35-37页
  一、预防性羁押“可反驳的推定”第35-36页
  二、被追诉人背景要素的变化第36页
  三、犯罪类型的新变化和控诉毒品犯罪的侧重倾向第36-37页
 第四节 小结:成就与挑战并存第37-38页
第五章 审前服务制度的评价与启示第38-51页
 第一节 审前服务对象对审前服务质量满意度的分析第38-40页
 第二节 审前服务机构的反身性思考与拷问第40-43页
  一、辨识环节第41-42页
  二、监控环节第42-43页
  三、知识素质提升机制第43页
 第三节 综合评价第43-47页
  一、积极意义方面的评价第44-45页
  二、争议方面的评价第45-47页
 第四节 启示第47-50页
  一、行动中的法律第47-48页
  二、理念——原则——规则——技术制度的逻辑体系第48-49页
  三、预防性思维的风险治理第49-50页
 第五节 小结第50-51页
第六章 启示下的关照:中国刑事诉讼审前释放与审前羁押之改良第51-63页
 第一节 审前羁押为主:中国审前释放与审前羁押的现状第52-54页
 第二节 进路与对策:中国审前释放与审前羁押之改良第54-61页
 第三节 小结第61-63页
结语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3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3-74页
后记第74-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专利间接侵权:中日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比较研究
下一篇: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以苏力的《法律与文学》为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