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2.3 国内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及不足 | 第19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19-22页 |
1.3.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 关键问题 | 第22-23页 |
2. 伊朗核危机的演变历程与实质 | 第23-29页 |
2.1 伊核危机演变历程 | 第23-25页 |
2.1.1 起步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 | 第23页 |
2.1.2 停滞不前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80年代末) | 第23-24页 |
2.1.3 显著进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2002年) | 第24页 |
2.1.4 危机产生阶段(2002年9月至今) | 第24-25页 |
2.2 伊朗核危机的实质 | 第25-29页 |
2.2.1 地缘政治理论的解读 | 第25-26页 |
2.2.2 国际关系理论的解读 | 第26-27页 |
2.2.3 国际政治理论的解读 | 第27-29页 |
3. 伊朗核危机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 第29-49页 |
3.1 政治因素 | 第29-32页 |
3.1.1 伊朗国内政治影响 | 第29-30页 |
3.1.2 主要大国的影响 | 第30-32页 |
3.2 经济因素 | 第32-34页 |
3.2.1 伊朗国内经济状况 | 第32-33页 |
3.2.2 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 | 第33-34页 |
3.3 地缘因素 | 第34-38页 |
3.3.1 伊朗的地缘地位 | 第34-36页 |
3.3.2 伊朗的地缘战略 | 第36-37页 |
3.3.3 美国的中东地缘战略 | 第37-38页 |
3.4 外交因素 | 第38-41页 |
3.4.1 伊朗的外交策略 | 第38-39页 |
3.4.2 主要大国对伊朗的外交立场 | 第39-41页 |
3.5 军事因素 | 第41-43页 |
3.5.1 伊朗的军事实力 | 第41-42页 |
3.5.2 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军事态度 | 第42-43页 |
3.6 资源因素 | 第43-45页 |
3.6.1 伊朗的油气资源 | 第43-44页 |
3.6.2 基于石油资源的矛盾 | 第44-45页 |
3.7 历史文化因素 | 第45-47页 |
3.7.1 历史原因 | 第45-46页 |
3.7.2 伊朗的民族性格 | 第46页 |
3.7.3 宗教文化因素 | 第46-47页 |
3.8 小结 | 第47-49页 |
4. 伊朗核危机的现有解决机制评价 | 第49-57页 |
4.1 伊核六方会谈机制 | 第49-52页 |
4.1.1 六方会谈机制概况 | 第49页 |
4.1.2 六方会谈机制旳发展历程和成效 | 第49-51页 |
4.1.3 大国协商机制的作用 | 第51-52页 |
4.1.4 大国协商机制的局限性 | 第52页 |
4.2 土巴核燃料交换模式 | 第52-54页 |
4.2.1 主要内容 | 第52-53页 |
4.2.2 成就及局限性 | 第53-54页 |
4.3 伊核未来解决机制 | 第54-57页 |
5. 伊朗核危机演变趋势预测分析 | 第57-65页 |
5.1 伊核危机的未来走向预测 | 第57-60页 |
5.1.1 武力去核 | 第57-58页 |
5.1.2 伊美媾和 | 第58-59页 |
5.1.3 核伊朗 | 第59页 |
5.1.4 维持现状 | 第59-60页 |
5.2 伊核危机演变方向的模糊综合评判 | 第60-64页 |
5.2.1 方法的引入与问卷设计 | 第60-61页 |
5.2.2 模糊综合评判法简介及应用 | 第61页 |
5.2.3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伊核危机走向预测 | 第61-64页 |
5.3 小结 | 第64-65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页 |
6.2 讨论 | 第65-67页 |
6.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65-66页 |
6.2.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课题一览表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