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阈下的大学生村官制度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9-14页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二) 研究现状第10-11页
    (三) 基本内容及研究思路第11-12页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2-14页
一、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施意义第14-20页
    (一) 有利于培养大批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第14-16页
    (二)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16-17页
    (三) 有利于实现青年成长的人生价值第17-20页
二、 社会实践的基本特点和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发展历程第20-26页
    (一) 大学生村官相关概念解读第20-22页
    (二) 大学生村官制度发展历程第22-26页
三、 唯物史观的实践标准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成效第26-30页
    (一) 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制度本身得以支撑第26-28页
    (二) 创业富民步入正轨,拓宽农村致富道路第28页
    (三) 优化基层组织结构,提高班子工作效率第28-29页
    (四) 提高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造就一批实干型人才第29-30页
四、 实事求是的实践观与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问题分析第30-39页
    (一) 制度主体:隐性流失现象抬头,作用发挥有限第30-32页
    (二) 制度执行者:上热下冷现象存在,培养管理欠通畅第32-34页
    (三) 制度本身:配套制度欠妥,障碍尚未得到根本突破第34-39页
五、 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第39-49页
    (一) 消除隐性流失,力争扎根立足第39-41页
    (二) 整合各自价值,做到齐抓共管第41-43页
    (三) 完善配套制度,确保持续长效第43-49页
六、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村官制度若干思考第49-53页
    (一) 尊重利益是制度实施的核心第49-50页
    (二) 坚持实践是制度发展的基础第50-51页
    (三) 注重过程是制度突破的关键第51-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9-60页
后记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规制
下一篇:论构建防范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