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山东文昌信仰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1.选题缘由 | 第10页 |
2.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二)以往学术研究状况 | 第11-16页 |
1.学术著作 | 第11-12页 |
2.学术论文 | 第12-16页 |
(三)史学理论及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研究价值、意义与创新 | 第17-18页 |
1.研究价值、意义 | 第17页 |
2.学术创新点 | 第17-18页 |
一、明代以前文昌信仰的概况 | 第18-25页 |
(一)星辰崇拜的起源 | 第19-20页 |
(二)梓潼神形象的塑造 | 第20-22页 |
(三)文昌神与梓潼神的合流 | 第22-25页 |
二、明清山东文昌信仰兴起的背景 | 第25-42页 |
(一)明清国家祀典中的文昌信仰 | 第25-30页 |
(二)明清社会对文昌信仰的需求 | 第30-38页 |
1.主司桂籍、赏功进士 | 第30-36页 |
2.劝民孝友、道德教化 | 第36-38页 |
(三)山东士民对重振文运的诉求 | 第38-42页 |
三、明清山东文昌祠庙的建祀情况 | 第42-69页 |
(一)文昌祠庙的时空分布与形成原因 | 第42-54页 |
1.文昌祠庙的时间分布特点 | 第42-45页 |
2.文昌祠庙的空间分布特点 | 第45-49页 |
3.文昌祠庙的时空分特点分析 | 第49-54页 |
(二)文昌祠庙的建筑特点及其原因 | 第54-62页 |
1.注重风水之说 | 第56-59页 |
2.融入文教场所 | 第59-61页 |
3.寄托山水之情 | 第61-62页 |
(三)文昌信仰的祭祀礼仪与社会习俗 | 第62-69页 |
1.文昌帝君的祭祀活动 | 第62-66页 |
2.敬惜字纸的社会习俗 | 第66-69页 |
四、明清山东文昌信仰的社会影响 | 第69-77页 |
(一)文昌信仰的社会功能 | 第69-73页 |
1.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 第69-71页 |
2.实现道德教化职能 | 第71-73页 |
(二)民间世人对文昌信仰的态度 | 第73-77页 |
结语 | 第77-79页 |
附录:明清山东文昌祠庙一览表 | 第79-102页 |
(一)鲁北 | 第79-87页 |
(二)鲁中 | 第87-92页 |
(三)鲁东 | 第92-96页 |
(四)鲁西 | 第96-99页 |
(五)鲁南 | 第99-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8页 |
(一)古籍 | 第102-103页 |
(二)善书 | 第103页 |
(三)地方志 | 第103-115页 |
(四)近人著作 | 第115-116页 |
(五)学位论文 | 第116页 |
(六)学术论文 | 第116-118页 |
后记 | 第118-11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