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背景下福建省高温热浪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全球变暖与高温热浪频发 | 第9页 |
1.1.2 风险社会与中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时代 | 第9-10页 |
1.1.3 快速城镇化进程与高温热浪风险的加剧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 第19-29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9-25页 |
2.1.1 区位与气候概况 | 第19-20页 |
2.1.2 高温及高温热浪特征分析 | 第20-25页 |
2.2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 第25-27页 |
2.2.1 气象资料 | 第25-26页 |
2.2.2 统计资料 | 第26-27页 |
2.2.3 影像资料 | 第27页 |
2.2.4 矢量数据资料 | 第27页 |
2.2.5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高温热浪风险分析框架、评估体系与模型构建 | 第29-35页 |
3.1 高温热浪风险评估概念框架 | 第29-30页 |
3.2 高温热浪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 第30-32页 |
3.2.1 评估指标体系 | 第30-31页 |
3.2.2 指标权重赋值 | 第31页 |
3.2.3 指标处理 | 第31-32页 |
3.3 高温热浪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第32-34页 |
3.3.1 风险暴露性模型(E) | 第32页 |
3.3.2 风险敏感性模型(S) | 第32-33页 |
3.3.3 风险应对性模型(A) | 第33页 |
3.3.4 高温热浪风险综合评估模型(R、Rr)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高温热浪风险的评估与区划 | 第35-49页 |
4.1 高温热浪风险暴露性评价 | 第35-37页 |
4.1.1 风险暴露性指数的统计特征分析 | 第35页 |
4.1.2 风险暴露性的时空特征分析 | 第35-37页 |
4.2 高温热浪风险敏感性评价 | 第37-40页 |
4.2.1 风险敏感性指数的统计特征分析 | 第37-38页 |
4.2.2 风险敏感性的时空特征分析 | 第38-40页 |
4.3 高温热浪风险应对性评价 | 第40-43页 |
4.3.1 风险适应性指数的统计特征分析 | 第40-41页 |
4.3.2 风险适应性的时空特征分析 | 第41-43页 |
4.4 高温热浪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 第43-46页 |
4.4.1 高温热浪综合风险强度空间分布 | 第43-45页 |
4.4.2 高温热浪风险强度时间变化 | 第45-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五章 应对高温热浪公共服务设施匹配性分析 | 第49-55页 |
5.1 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 | 第49-50页 |
5.2 匹配性分析 | 第50-53页 |
5.2.1 公共纳凉点匹配性 | 第50-51页 |
5.2.2 医疗设施匹配性 | 第51-5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 第55-59页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55页 |
6.2 创新点 | 第55-56页 |
6.3 政策建议 | 第56-57页 |
6.3.1 针对不同维度 | 第56页 |
6.3.2 针对不同成因的风险区 | 第56-57页 |
6.3.3 应对的公共服务设施 | 第57页 |
6.4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个人简历 | 第73-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