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情况 | 第13-14页 |
1.2.1 国外的研究 | 第13页 |
1.2.2 国内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目的范围及主要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14-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15-17页 |
2 高层建筑近地空间的概念及理论 | 第17-27页 |
2.1 高层建筑近地空间理论的形成 | 第17-21页 |
2.1.1 近地空间的概念及形态 | 第17-20页 |
2.1.2 近地空间的构成 | 第20页 |
2.1.3 高层建筑近地空间形态演变 | 第20-21页 |
2.2 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 | 第21-24页 |
2.2.1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构成 | 第21-23页 |
2.2.2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内容 | 第23-24页 |
2.3 高层建筑近地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相互关系 | 第24-27页 |
2.3.1 高层建筑与近地空间 | 第24-25页 |
2.3.2 高层建筑与外部城市公共空间 | 第25-26页 |
2.3.3 高层建筑近地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 | 第26-27页 |
3 高层建筑近地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整合调研分析 | 第27-54页 |
3.1 调研对象的选定 | 第27-28页 |
3.1.1 选择的依据 | 第27-28页 |
3.1.2 调研的范围 | 第28页 |
3.2 调研对象一:郑东新区CBD | 第28-40页 |
3.2.1 郑东新区CBD概述 | 第28-30页 |
3.2.2 郑东新区CBD高层建筑近地空间分析 | 第30-34页 |
3.2.3 高层建筑近地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结合现状分析 | 第34-37页 |
3.2.4 案例分析—郑州会展宾馆 | 第37-40页 |
3.3 调研对象二:陆家嘴金融中心区 | 第40-54页 |
3.3.1 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空间演变历程 | 第40-44页 |
3.3.2 高层建筑近地空间分析 | 第44-48页 |
3.3.3 高层建筑近地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结合现状分析 | 第48-51页 |
3.3.4 案例分析—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 第51-54页 |
4 郑东新区CBD与陆家嘴金融中心高层建筑近地空间比较 | 第54-63页 |
4.1 城市空间形态比较 | 第54-55页 |
4.1.1 建设背景 | 第54页 |
4.1.2 区位选择 | 第54-55页 |
4.1.3 空间布局 | 第55页 |
4.2 高层建筑比较分析 | 第55-58页 |
4.2.1 高层建筑外部形态比较分析 | 第55-56页 |
4.2.2 高层建筑近地空间 | 第56-58页 |
4.3 高层建筑近地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结合现状对比分析 | 第58-63页 |
4.3.1 近地空间与街道空间的结合比较 | 第58-60页 |
4.3.2 近地空间与广场空间的结合比较 | 第60-61页 |
4.3.3 高层建筑近地空间与公园绿地的结合比较 | 第61页 |
4.3.4 近地空间与市政交通的结合比较 | 第61-63页 |
5 结语 | 第63-77页 |
5.1 我国高层建筑近地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63-66页 |
5.1.1 规划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63-64页 |
5.1.2 高层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64-66页 |
5.2 高层建筑近地与城市公共空间整合的措施 | 第66-76页 |
5.2.1 功能混合 | 第66-67页 |
5.2.2 近地空间界面整合 | 第67-68页 |
5.2.3 近地空间形态整合 | 第68-70页 |
5.2.4 场地景观整合 | 第70-72页 |
5.2.5 城市交通整合 | 第72-74页 |
5.2.6 步行系统整合 | 第74-76页 |
5.3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个人简历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