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研究的不足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研究 | 第17-29页 |
2.1 分类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思路 | 第17-18页 |
2.2 初始分类指标体系 | 第18-19页 |
2.3 优化分类指标体系 | 第19-26页 |
2.3.1 指标筛选方法的选择 | 第19-20页 |
2.3.2 基于聚类-主成分分析筛除反映重复信息指标方法 | 第20-24页 |
2.3.3 基于回归分析筛除对煤巷围岩稳定性影响不显著指标方法 | 第24-25页 |
2.3.4 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指标筛选步骤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9页 |
第三章 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指标体系构建 | 第29-43页 |
3.1 初始分类指标体系 | 第29-32页 |
3.1.1 煤巷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1页 |
3.1.2 初始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指标体系 | 第31-32页 |
3.2 优化分类指标体系 | 第32-42页 |
3.2.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 第32-35页 |
3.2.2 聚类-主成分分析筛选结果 | 第35-40页 |
3.2.3 回归分析结果 | 第40-42页 |
3.3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指标权重确定 | 第43-51页 |
4.1 主客观相结合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43-46页 |
4.1.1 主观赋权法 | 第43-45页 |
4.1.2 客观赋权法 | 第45页 |
4.1.3 主客观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 | 第45-46页 |
4.2 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第46-50页 |
4.2.1 主观赋权法确定权重 | 第46-48页 |
4.2.2 客观赋权法确定权重 | 第48-49页 |
4.2.3 综合权重确定 | 第49-50页 |
4.3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方法分析 | 第51-63页 |
5.1 分类方法选择 | 第51页 |
5.2 模糊聚类分析 | 第51-54页 |
5.2.1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原理 | 第52-53页 |
5.2.2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步骤 | 第53-54页 |
5.3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54-55页 |
5.3.1 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 第54-55页 |
5.3.2 灰色关联分析步骤 | 第55页 |
5.4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55-57页 |
5.4.1 模糊综合评判原理 | 第55-56页 |
5.4.2 模糊综合评判步骤 | 第56-57页 |
5.5 神经网络分析 | 第57-61页 |
5.5.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第57-60页 |
5.5.2 BP神经网络分析步骤 | 第60-61页 |
5.6 分类方法特点分析 | 第61页 |
5.7 小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应用分析 | 第63-85页 |
6.1 工程概况 | 第63-78页 |
6.1.1 上榆泉煤矿I031001工作面概况 | 第63-65页 |
6.1.2 巷道围岩(煤)岩石力学性质测试 | 第65-67页 |
6.1.3 巷道围岩观测 | 第67-78页 |
6.2 分类结果 | 第78-84页 |
6.2.1 指标取值 | 第78页 |
6.2.2 模糊聚类分析结果 | 第78-80页 |
6.2.3 灰色关联分析结果 | 第80页 |
6.2.4 模糊综合分类结果 | 第80-81页 |
6.2.5 BP神经网络分类结果 | 第81-84页 |
6.3 分类结果对比分析 | 第84页 |
6.4 小结 | 第84-8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85-8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5-86页 |
7.2 创新点 | 第86页 |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86-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