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页 |
1 前言 | 第12-24页 |
1.1 铬 | 第12-16页 |
1.1.1 铬的理化性质及分布 | 第12-13页 |
1.1.2 铬的吸收与代谢 | 第13-14页 |
1.1.3 铬的生物学机制 | 第14页 |
1.1.4 铬的毒性作用 | 第14-16页 |
1.2 内质网应激 | 第16-18页 |
1.2.1 内质网应激产生机制 | 第17页 |
1.2.2 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 | 第17-18页 |
1.3 细胞自噬 | 第18-22页 |
1.3.1 细胞自噬的作用 | 第18-19页 |
1.3.2 细胞自噬通路 | 第19-21页 |
1.3.3 细胞自噬与LC3 | 第21页 |
1.3.4 细胞自噬与p62 | 第21页 |
1.3.5 细胞自噬与自噬小体 | 第21-22页 |
1.4 内质网应激与自噬 | 第22-23页 |
1.4.1 eIF2α与自噬 | 第22页 |
1.4.2 Ca~(2+)信号与自噬 | 第22页 |
1.4.3 部分内质网中的Bcl-2抑制自噬 | 第22-23页 |
1.4.4 内质网应激诱导自噬 | 第23页 |
1.5 COX-2与细胞自噬 | 第23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9页 |
2.1 试验细胞 | 第24页 |
2.2 试验试剂 | 第24-25页 |
2.3 试验仪器 | 第25页 |
2.4 试验试剂的配制 | 第25-28页 |
2.4.1 细胞生长培养基的配制 | 第25页 |
2.4.2 血清的灭活 | 第25页 |
2.4.3 冻存液的制备 | 第25页 |
2.4.4 重铬酸钾(Cr(Ⅵ))的配制 | 第25-26页 |
2.4.5 3 -甲基腺嘌呤(3-MA)的配制 | 第26页 |
2.4.6 4 -苯基丁酸(4-PBA)的配制 | 第26页 |
2.4.7 NS-398的配制 | 第26页 |
2.4.8 雷帕霉素的配制 | 第26页 |
2.4.9 毒胡萝卜素(Tg)的配制 | 第26页 |
2.4.10 PBS的配制 | 第26-27页 |
2.4.11 TBS的配制 | 第27页 |
2.4.12 TBST的配制 | 第27页 |
2.4.13 封闭液的配制 | 第27页 |
2.4.14 WesternBlot转膜缓冲液的配制 | 第27页 |
2.4.15 10 %过硫酸铵(AP)的配制 | 第27页 |
2.4.16 丙烯酰胺的配制 | 第27页 |
2.4.17 10 %SDS的配制 | 第27页 |
2.4.18 Western Blot(5×)电泳缓冲液(pH8.3)的配制 | 第27页 |
2.4.19 Western Blot5%脱脂奶粉封闭液的配制 | 第27-28页 |
2.5 试验方法 | 第28-38页 |
2.5.1 细胞的培养 | 第28页 |
2.5.2 细胞的冻存 | 第28页 |
2.5.3 细胞的复苏 | 第28页 |
2.5.4 细胞的传代 | 第28-29页 |
2.5.5 细胞的处理 | 第29页 |
2.5.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29-33页 |
2.5.6.1 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29-31页 |
2.5.6.2 环氧合酶2(COX-2)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31-32页 |
2.5.6.3 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检测 | 第32-33页 |
2.5.7 DF-1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 第33-34页 |
2.5.8 DF-1细胞总蛋白的定量 | 第34页 |
2.5.9 蛋白免疫印记 | 第34-37页 |
2.5.9.1 制胶及上样 | 第34-36页 |
2.5.9.2 电泳 | 第36页 |
2.5.9.3 转膜 | 第36页 |
2.5.9.4 抗体孵育 | 第36-37页 |
2.5.9.5 蛋白质的化学发光检测(ECL) | 第37页 |
2.5.10 GFP-LC3质粒转染 | 第37-38页 |
2.5.11 自噬小体的观察 | 第38页 |
2.6 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3 结果 | 第39-46页 |
3.1 六价铬诱导DF-1细胞产生内质网应激 | 第39-40页 |
3.2 六价铬诱导DF-1细胞产生自噬 | 第40-42页 |
3.3 六价铬诱导mTOR和COX-2高表达 | 第42-44页 |
3.4 六价铬诱导DF-1细胞自噬体的表达 | 第44-45页 |
3.5 COX-2作用位点探究结果 | 第45-46页 |
4 讨论 | 第46-48页 |
4.1 六价铬诱导DF-1细胞产生内质网应激 | 第46页 |
4.2 六价铬促进DF-1细胞产生自噬 | 第46-47页 |
4.3 COX-2在内质网应激和自噬间起关键作用 | 第47-48页 |
5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