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三、本文技术路径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一)研究技术路径 | 第13-14页 |
(二)本课题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一)同课异构课例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二)教学活动组织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一)同课异构概念 | 第16页 |
(二)同课异构实践操作 | 第16-17页 |
(三)同课异构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 | 第17-19页 |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 第19-24页 |
一、同课异构概述 | 第19-22页 |
(一)同课异构的概念 | 第19-20页 |
(二)同课异构的类型 | 第20-21页 |
(三)同课异构的特征 | 第21-22页 |
二、相关理论综述 | 第22-23页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第22-23页 |
(二)最优化教学理论 | 第23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四章 同课异构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 第24-40页 |
一、同课异构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调查 | 第24-36页 |
(一)调查的目的与对象 | 第24页 |
(二)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 第24-26页 |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四)访谈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二、同课异构在初中英语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一)教师参与度低 | 第36-37页 |
(二)实施流程紊乱 | 第37页 |
(三)忽视学生需求 | 第37-38页 |
(四)评价环节缺失 | 第38页 |
(五)反思意识淡薄 | 第38-39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初中英语教学中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改进策略 | 第40-48页 |
一、初中英语同课异构模式的改进策略 | 第40-43页 |
(一)充分重视同课异构,提高教师参与度 | 第40-41页 |
(二)有效利用信息化,优化实施流程 | 第41页 |
(三)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增强教学质量 | 第41-42页 |
(四)补充评价环节,完善评价体系 | 第42-43页 |
(五)增强反思意识,改进教学方法 | 第43页 |
二、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 | 第43-47页 |
(一)计划与准备 | 第43-44页 |
(二)课堂实施 | 第44-45页 |
(三)评价与反思 | 第45-47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六章 初中英语同课异构教学的实验研究 | 第48-54页 |
一、实验方案 | 第48-49页 |
(一)实验目的 | 第48页 |
(二)实验对象 | 第48页 |
(三)实验设计 | 第48-49页 |
二、实验过程 | 第49-51页 |
(一)对照组 | 第49页 |
(二)实验组 | 第49-51页 |
三、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51-53页 |
(一)实验前、中、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英语成绩的比较 | 第51-53页 |
(二)实验结论 | 第53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54页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4-56页 |
(一)研究不足 | 第54-55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2页 |
附录1 | 第59-61页 |
附录2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