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Summary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8-11页 |
1.2.1 景观生态学研究 | 第8-9页 |
1.2.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 第9-10页 |
1.2.3 尺度效应的研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4-17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4页 |
2.2 自然概况 | 第14-16页 |
2.2.1 地质地貌 | 第14-15页 |
2.2.2 气候条件 | 第15页 |
2.2.3 河流水系 | 第15页 |
2.2.4 土壤状况 | 第15-16页 |
2.3 社会经济状况 | 第16页 |
2.4 土地利用现状 | 第16-17页 |
第三章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3.1 研究数据 | 第1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3.2.1 景观格局指数 | 第17-19页 |
3.2.2 土地利用景观要素 | 第19页 |
3.2.3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 第19-20页 |
3.2.4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幅度效应 | 第20页 |
3.2.5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 第20-23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3-61页 |
4.1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 第23-30页 |
4.1.1 景观类型水平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 第24-29页 |
4.1.2 景观水平的景观动态分析 | 第29-30页 |
4.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幅度响应 | 第30-56页 |
4.2.1 幅度带的设置 | 第30-31页 |
4.2.2 景观类型水平的幅度效应分析结果 | 第31-51页 |
4.2.3 景观水平的幅度效应 | 第51-56页 |
4.3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 第56-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1-65页 |
5.1 讨论 | 第61-62页 |
5.2 结论 | 第62-63页 |
5.3 创新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导师简介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