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2-18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1.4 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马克思私有制批判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 第20-26页 |
2.1 马克思私有制批判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0-21页 |
2.1.1 马克思私有制批判理论的物质前提 | 第20-21页 |
2.1.2 马克思私有制批判理论的阶级基础 | 第21页 |
2.2 马克思私有制批判理论的理论渊源 | 第21-26页 |
2.2.1 启蒙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 | 第21-22页 |
2.2.2 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研究 | 第22-24页 |
2.2.3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 | 第24-26页 |
第3章 马克思私有制批判理论的形成过程 | 第26-47页 |
3.1 马克思私有制批判理论的萌芽时期 | 第26-33页 |
3.1.1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从自然法角度对物质利益问题的最初探索 | 第26-27页 |
3.1.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清算和对私有财产和国家关系认识的深化 | 第27-29页 |
3.1.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私有财产的起源和本质 | 第29-33页 |
3.2 马克思私有制批判理论的成熟时期 | 第33-40页 |
3.2.1 《德意志意识形态》从唯物史观角度阐释私有制的起源及其历史演进过程 | 第34-36页 |
3.2.2 《哲学的贫困》对蒲鲁东抽象经济范畴和抽象法权的批判 | 第36-38页 |
3.2.3 《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历史过渡性和共产主义特征的描述 | 第38-40页 |
3.3 马克思私有制批判理论的完善时期 | 第40-47页 |
3.3.1 《雇佣劳动与资本》对资本的本质和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科学阐释 | 第40-42页 |
3.3.2 《资本论》及其手稿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 第42页 |
3.3.3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私有制批判理论的进一步丰富 | 第42-47页 |
第4章 马克思私有制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47-55页 |
4.1 私有制批判的对象 | 第47-49页 |
4.1.1 “私有财产”与“私有制” | 第47-48页 |
4.1.2 “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 | 第48页 |
4.1.3 “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私有制” | 第48-49页 |
4.2 私有制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条件 | 第49-51页 |
4.2.1 从生产力的标准认识资本主义私有制灭亡的历史条件 | 第49-50页 |
4.2.2 从生产资料的性质理解资本主义私有制灭亡的历史条件 | 第50-51页 |
4.3 私有制批判的方式 | 第51-52页 |
4.3.1 从国家所有制向社会所有制过渡 | 第51页 |
4.3.2 合作制是走向共产主义的重要形式 | 第51-52页 |
4.4 私有制批判的结果 | 第52-55页 |
4.4.1 关于“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思想的论争 | 第53-54页 |
4.4.2 “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意蕴 | 第54-55页 |
第5章 马克思私有制批判理论的价值意蕴 | 第55-66页 |
5.1 私有制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核心主题 | 第55-58页 |
5.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私有制批判理论提供了一般规律 | 第55-56页 |
5.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私有制批判理论作了具体论证 | 第56-57页 |
5.1.3 科学社会主义是私有制批判理论的未来归宿 | 第57-58页 |
5.2 私有制批判理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 | 第58-61页 |
5.2.1 私有制批判理论对苏联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影响 | 第58-60页 |
5.2.2 私有制批判理论对中国革命、建设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 私有制批判理论的现实挑战与当代价值 | 第61-66页 |
5.3.1 私有制批判理论的现实挑战 | 第61-62页 |
5.3.2 私有制批判理论的当代价值 | 第62-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