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保养与修理论文

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课题背景及选题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基本概念第12-13页
        1.2.2 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第13-15页
        1.2.3 电池管理系统的故障诊断第15-16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第2章 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工作原理及故障树分析第17-41页
    2.1 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基本结构第17-18页
    2.2 电池管理系统工作原理第18-26页
        2.2.1 锂离子电池第20-21页
        2.2.2 锂离子电池状态估计第21-24页
        2.2.3 电压采集电路第24页
        2.2.4 电流采集电路第24-26页
    2.3 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故障树分析第26-37页
        2.3.1 故障树分析法第26-33页
        2.3.2 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故障树第33-37页
    2.4 电池管理系统故障诊断流程第37-40页
        2.4.1 行车前自检级别的故障诊断第38页
        2.4.2 行车过程中检测级别的故障诊断第38-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3章 混合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健康管理第41-50页
    3.1 健康管理概念第41-42页
    3.2 混合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健康管理技术分析第42-44页
        3.2.1 混合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健康管理基本功能第42-43页
        3.2.2 混合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第43-44页
    3.3 混合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健康状态划分第44-45页
    3.4 基于灰色关联的混合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健康评估第45-49页
        3.4.1 灰色系统理论第45页
        3.4.2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第45-47页
        3.4.3 混合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健康状态评估第47-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4章 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建模及仿真分析第50-73页
    4.1 基于SimPowerSystems的电池管理系统建模第50-60页
        4.1.1 锂离子电池等效电路模型第52-53页
        4.1.2 模型参数识别第53-56页
        4.1.3 锂离子电池热模型第56-57页
        4.1.4 电池管理系统的SOC估计模型第57-58页
        4.1.5 电池管理系统均衡模型第58-59页
        4.1.6 电池管理系统故障诊断模型第59-60页
    4.2 模型验证及其仿真结果分析第60-67页
        4.2.1 电池模型仿真第60-62页
        4.2.2 电池管理系统SOC估计算法仿真第62-64页
        4.2.3 工况试验第64-65页
        4.2.4 几种简单故障模拟第65-67页
    4.3 故障锂离子电池动态工况仿真第67-72页
        4.3.1 模型的仿真工况第67-68页
        4.3.2 故障电池单体设计及动态工况仿真结果分析第68-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5章 故障模式识别与故障诊断第73-91页
    5.1 基于模式识别的故障诊断方法第73-77页
        5.1.1 基本概念第73-74页
        5.1.2 模式识别方法第74-76页
        5.1.3 模式识别系统第76-77页
    5.2 故障模式识别及故障特征提取第77-83页
        5.2.1 小波包分析第77-78页
        5.2.2 故障特征提取第78-81页
        5.2.3 建立故障特征向量第81-83页
    5.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第83-88页
        5.3.1 神经网络概述第83-85页
        5.3.2 BP神经网络第85-87页
        5.3.3 BP神经网络故障诊断第87-88页
    5.4 BP神经网络诊断结果及其分析第88-90页
    5.5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结论第91-93页
    全文工作总结第91-92页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6页
致谢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水速凝材料水化硬化机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行人微观仿真的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适应性评价及优化研究--以重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