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研究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9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五、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概述 | 第19-29页 |
1.1 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1.1.1 创造与创新 | 第19-20页 |
1.1.2 就业与创业 | 第20-21页 |
1.1.3 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 第21-22页 |
1.2 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特性 | 第22-25页 |
1.2.1 培育对象的层次性 | 第22-23页 |
1.2.2 培育内容的前瞻性 | 第23-24页 |
1.2.3 培育方式的实践性 | 第24页 |
1.2.4 培育生态的立体性 | 第24-25页 |
1.3 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理论支撑 | 第25-27页 |
1.3.1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 第25页 |
1.3.2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1.3.3 教育心理学理论 | 第26-27页 |
1.4 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 第27-29页 |
1.4.1 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 第27页 |
1.4.2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 第27-28页 |
1.4.3 促进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现状分析 | 第29-39页 |
2.1 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取得的成绩 | 第29-33页 |
2.1.1 培育氛围初步形成 | 第29-30页 |
2.1.2 课程体系逐步构建 | 第30-31页 |
2.1.3 培育途径不断拓展 | 第31-32页 |
2.1.4 学习热情与日俱增 | 第32-33页 |
2.2 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 第33-39页 |
2.2.1 培育环境有待优化 | 第33-34页 |
2.2.2 培育体系尚需完善 | 第34-35页 |
2.2.3 培育方法亟需改进 | 第35-36页 |
2.2.4 培育机制有待健全 | 第36-37页 |
2.2.5 学生主体意识淡薄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推进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对策研究 | 第39-55页 |
3.1 建设良好的培育生态环境 | 第39-43页 |
3.1.1 强化精神培育意识 | 第39-40页 |
3.1.2 明晰政府工作职责 | 第40-41页 |
3.1.3 创设良好舆论氛围 | 第41-43页 |
3.2 构建高校全方位的培育体系 | 第43-46页 |
3.2.1 强化内容建设 | 第43-44页 |
3.2.2 加强师资建设 | 第44-45页 |
3.2.3 丰富载体建设 | 第45-46页 |
3.3 探索“三位一体”的培育方法 | 第46-48页 |
3.3.1 以年级为维度开展分层化教育 | 第46页 |
3.3.2 以学生为维度进行差异性教育 | 第46-47页 |
3.3.3 以学科为维度拓宽基础性教育 | 第47-48页 |
3.4 完善多元高效的联动培育机制 | 第48-51页 |
3.4.1 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互补共享机制 | 第48-49页 |
3.4.2 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资源整合机制 | 第49-50页 |
3.4.3 高校与家庭之间的联合培育机制 | 第50-51页 |
3.5 借鉴国外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经验 | 第51-55页 |
3.5.1 树立战略性目标理念 | 第51-52页 |
3.5.2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 第52-53页 |
3.5.3 开展灵活性培育模式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