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厌氧氨氧化细菌的筛选与富集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英文摘要第5页
1 绪论第9-21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9页
    1.2 脱氮的必要性第9-11页
        1.2.1 水体中的氮及其危害第9-10页
        1.2.2 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状第10-11页
        1.2.3 氮的控制要求第11页
    1.3 含氮废水的来源第11-14页
        1.3.1 低浓度含氮废水的来源及其处理对策第11页
        1.3.2 高浓度含氮废水的来源及其处理对策第11-12页
        1.3.3 富含氮废水的来源及处理对策第12-14页
    1.4 富含氮废水生物处理的研究现状第14-19页
        1.4.1 SHARON工艺第14-17页
        1.4.2 OLAND工艺第17-18页
        1.4.3 Anammox工艺第18-19页
        1.4.4 课题的提出第19页
    1.5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19-20页
    1.6 本文所解决的主要问题第20-21页
2 Anammox工艺的脱氮原理第21-36页
    2.1 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第21-28页
        2.1.1 同化作用第21页
        2.1.2 传统生物脱氮机理第21-24页
        2.1.3 短程硝化-反硝化第24-25页
        2.1.4 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第25-26页
        2.1.5 好氧反硝化第26-28页
        2.1.6 厌氧氨氧化第28页
    2.2 参与Anammox过程的细菌、酶第28-30页
        2.2.1 优势细胞类型第28-29页
        2.2.2 细胞色素镜检第29-30页
    2.3 Anammox的作用机理第30-32页
    2.4 Anammox细菌的生理特性第32-33页
        2.4.1 可用底物:第32-33页
        2.4.2 抑制物:第33页
        2.4.3 Anammox生物团的生理参数第33页
    2.5 利用SBR富集Anammox菌的基本原理第33-36页
3 试验方法和材料第36-41页
    3.1 试验方法第36页
    3.2 试验装置第36-37页
        3.2.1 第一阶段,Anammox细菌筛选时采用的反应器第36-37页
        3.2.2 第二阶段,Anammox细菌富集时采用的反应器第37页
    3.3 试验材料第37-38页
    3.4 试验的启动及条件控制第38-40页
    3.5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第40-41页
4 试验结果第41-54页
    4.1 第一阶段试验结果第41-43页
        4.1.1 厌氧筛选法的氮变化规律第41-42页
        4.1.2 好氧筛选法的氮变化规律第42-43页
    4.2 第二阶段试验结果第43-50页
        4.2.1 反应器11的试验结果第43-46页
        4.2.2 反应器22的试验结果第46-48页
        4.2.3 反应器33的试验结果第48-50页
    4.3 反应器中的微生物第50-53页
        4.3.1 污泥外观第50-52页
        4.3.3 电镜透视图第52-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5 分析与讨论第54-69页
    5.1 厌氧筛选法的原理第54-57页
        5.1.1 内源反亚硝化和厌氧消化的动力学第54-55页
        5.1.2 反应器异养菌筛除过程的理论计算第55-56页
        5.1.3 厌氧筛选法中异养菌筛除完毕的标志第56-57页
    5.2 厌氧筛选法的控制条件和影响因素第57页
    5.3 好氧筛选法的原理第57-58页
    5.4 各反应器中的Anammox反应第58-61页
        5.4.1 反应器11的Anammox反应第58-59页
        5.4.2 反应器22的Anammox反应第59-60页
        5.4.3 反应器33的Anammox反应第60-61页
        5.4.4 各反应器中发生Anammox过程的共性第61页
    5.5 不同反应器对Anammox过程的转化能力第61-63页
    5.6 相同氮负荷条件下,各因子对污泥培养的影响第63-66页
        5.6.1 相同氮负荷条件下,不同水力负荷对污泥培养的影响第63-64页
        5.6.2 不同接种污泥的培养效果第64-66页
    5.7 氮负荷与氮去除率的关系第66-68页
    5.8 本章小结第68-69页
6 结论与建议第69-71页
    6.1 结论第69-70页
    6.2 建议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现代设计方法的轴向柱塞变量泵柱塞的研究
下一篇:无源无线SAW谐振器型传感器信号检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