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3-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第二节 选题的调查 | 第9-10页 |
第三节 他人的研究 | 第10页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第二章 纳税服务的内涵、兴起与拓展 | 第14-21页 |
第一节 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一、概念 | 第14-15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三、在新公共治理思想主导下,大力推进纳税服务改革 | 第17页 |
第二节 我国纳税服务实践的初步成效 | 第17-21页 |
一、我国纳税服务的发展历程 | 第17-19页 |
二、我国近几年纳税服务的初步成果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惠山区国税局纳税服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21-30页 |
第一节 现状 | 第21-26页 |
一、惠山区国税局纳税服务工作情况 | 第21页 |
二、惠山区国税局纳税服务实践探索 | 第21-23页 |
三、目前基层分局纳税服务现状分析 | 第23-26页 |
第二节 惠山区国税局现行纳税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一、观念本位化,服务理念的主动性不强 | 第27页 |
二、服务表象化,纳税服务的层次较低 | 第27页 |
三、职能分散化,纳税服务的能力不足 | 第27-28页 |
四、手段滞后化,纳税服务的信息化应用较弱 | 第28页 |
五、考核疲软化,纳税服务的成效缺乏保障 | 第28-30页 |
第四章 纳税服务模式现存问题的成因剖析 | 第30-38页 |
第一节 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理念尚未完全建立 | 第30-32页 |
第二节 纳税服务法律体系尚未完善 | 第32-34页 |
一、税收立法在有效保障纳税人权利方面有待完善 | 第32-33页 |
二、税务法规执行的自由裁量权较大 | 第33页 |
三、纳税服务监督评价机制尚未健全 | 第33-34页 |
第三节 纳税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 第34-36页 |
一、组织管理体制仍需完善 | 第34-35页 |
二、纳税服务工作制度尚未健全 | 第35页 |
三、绩效考核机制尚未完备 | 第35-36页 |
第四节 社会整体资源尚未充分利用 | 第36-38页 |
第五章 惠山区国税局优化纳税服务的动力分析 | 第38-41页 |
第一节 纳税人和基层税务人员对纳税服务工作的期盼 | 第38-39页 |
一、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有“五个希望” | 第38-39页 |
二、基层税务机关期盼尽快实现“五个整合” | 第39页 |
第二节 纳税人需求调查显示:当前纳税人需求有“三最” | 第39-41页 |
一、最看重的是高效的办事效率和便捷的办税渠道 | 第40页 |
二、最关注的是最新政策的及时宣传、解读、辅导 | 第40页 |
三、最需要的是“一对一”个性化的纳税服务 | 第40-41页 |
第六章 优化纳税服务的总体构想 | 第41-54页 |
第一节 转变观念,确立纳税服务的新理念 | 第41-45页 |
一、树立“以纳税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 第41-42页 |
二、摆正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关系 | 第42-44页 |
三、服务层次由注重形式向注重实质转变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构建纳税服务体系的原则 | 第45-46页 |
第三节 落实纳税服务的组织保障体系 | 第46-49页 |
一、设立纳税服务专职机构 | 第46-47页 |
二、规范纳税服务岗责机制 | 第47-49页 |
第四节 优化纳税服务的路径选择 | 第49-54页 |
一、找准纳税服务体系的定位 | 第49-50页 |
二、加大纳税服务体系培育和管理力度 | 第50-51页 |
三、把握纳税服务体系创新的三个维度 | 第51-54页 |
第七章 建议与结论 | 第54-61页 |
第一节 优化纳税服务的几点建议 | 第54-56页 |
一、全面加大宣传力度,侧重服务集中需求 | 第54页 |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纳税服务水平 | 第54页 |
三、合理设置服务窗口,优化纳税服务一线 | 第54-55页 |
四、适当简化办税流程,拓展多元办税模式 | 第55页 |
五、优化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行网络纳税服务 | 第55页 |
六、创新纳税服务方式,探索开展特色服务 | 第55-56页 |
七、定期考评服务绩效,推动提升服务质量 | 第56页 |
第二节、纳税服务新视角 | 第56-61页 |
一、构建现代纳税服务体系,实现效率的螺旋式上升 | 第56-58页 |
二、打造立体纳税服务平台,实现纳税服务的持续改进 | 第58-59页 |
三、推崇绿色服务理念,降低税收遵从成本 | 第59-61页 |
附:调查问卷 | 第6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