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 第9-19页 |
1.1.1 补体系统 | 第9-15页 |
1.1.1.1 补体系统的组成 | 第9-10页 |
1.1.1.2 补体系统的活化 | 第10-13页 |
1.1.1.2.1 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 第10-12页 |
1.1.1.2.2 补体活化的MBL 途径 | 第12页 |
1.1.1.2.3 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 | 第12-13页 |
1.1.1.2.4 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 第13页 |
1.1.1.3 补体活化的调控 | 第13-15页 |
1.1.1.3.1 补体自身的调控 | 第13页 |
1.1.1.3.2 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 | 第13-15页 |
1.1.1.4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 第15页 |
1.1.2 补体与肿瘤 | 第15-19页 |
1.1.2.1 补体系统抑制肿瘤的生成、发展 | 第16页 |
1.1.2.2 补体在单克隆抗体介导的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 第16-18页 |
1.1.2.2.1 单克隆抗体激活补体及诱导的补体依赖细胞毒作用 | 第16-17页 |
1.1.2.2.2 肿瘤细胞上的补体调节作用 | 第17-18页 |
1.1.2.2.3 通过加强补体介导的效用机制增强单抗免疫治疗的疗效 | 第18页 |
1.1.2.3 补体系统促进肿瘤的生长 | 第18-19页 |
1.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1.2 研究内容和实验方法 | 第19-21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2.2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2 补体 C3 的表达与病人病理资料及预后的关系 | 第21-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2.1.1 主要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2.1.4 统计学分析 | 第23页 |
2.2 结果 | 第23-26页 |
2.2.1 C3 在NSCLC 中的表达 | 第23-24页 |
2.2.2 C3 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 第24-25页 |
2.2.3 C3 表达与患者预后 | 第25-26页 |
2.3 讨论 | 第26-31页 |
3 补体 C3 的表达与 CD4~+、CD8~+淋巴细胞浸润关系 | 第31-3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3.1.1 主要实验材料 | 第31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3.1.4 统计学分析 | 第33页 |
3.2 结果 | 第33-37页 |
3.2.1 CD8 表达与C3 表达的关系 | 第33-35页 |
3.2.2 CD4 表达与C3 表达的关系 | 第35-37页 |
3.3 讨论 | 第37-39页 |
4 结果与展望 | 第39-45页 |
致谢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