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1.1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 第10-11页 |
1.1.1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危害 | 第10页 |
1.1.2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 | 第10-11页 |
1.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1.2.1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 | 第11-13页 |
1.2.2 白粉病抗病基因的评价方法 | 第13-14页 |
1.2.3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分析 | 第14-15页 |
1.2.4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 第15-18页 |
1.3 小麦种质资源 | 第18-23页 |
1.3.1 种质资源的类型 | 第19-20页 |
1.3.2 我国小麦种质资源现状 | 第20页 |
1.3.3 小麦核心种质研究 | 第20-21页 |
1.3.4 小麦种质资源对白粉病的杭性 | 第21-22页 |
1.3.5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抗性评价与利用 | 第22-23页 |
1.4 立题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4.1 立题目的与意义 | 第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部分 中国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毒力鉴定 | 第25-30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5-26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2.1.2 供试菌株 | 第25-26页 |
2.2 方法 | 第26页 |
2.2.1 菌种的培养和接种方法 | 第26页 |
2.2.2 抗性鉴定 | 第26页 |
2.2.3 毒力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 | 第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2.3.1 不同抗性基因寄主对不同小种的抗性反应 | 第26-28页 |
2.3.2 生理小种毒力公式与聚类 | 第28-29页 |
2.4 讨论 | 第29-30页 |
第三部分 中国小麦品种对白粉病抗性鉴定 | 第30-49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0-31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30页 |
3.1.2 供试菌种 | 第30页 |
3.1.3 菌种的培养和苗期鉴定 | 第30-31页 |
3.1.4 成株期抗性鉴定 | 第31页 |
3.2 小麦白粉病苗期抗性鉴定结果分析 | 第31-45页 |
3.2.1 国家审定品种的抗性鉴定结果分析 | 第31-36页 |
3.2.2 国家审定品种系谱分析 | 第36-38页 |
3.2.3 黄淮麦区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性鉴定 | 第38-41页 |
3.2.4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鉴定 | 第41-43页 |
3.2.5 二粒小麦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鉴定 | 第43-45页 |
3.3 中国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成株期抗性 | 第45-46页 |
3.3.1 小麦白粉病成株期抗性 | 第45-46页 |
3.3.2 成株期抗性鉴定结果 | 第46页 |
3.4 讨论 | 第46-49页 |
第四部分 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检测 | 第49-59页 |
4.1 材料 | 第49页 |
4.2 方法 | 第49-53页 |
4.2.1 小麦叶片总DNA的提取 | 第49-50页 |
4.2.2 SSR引物和PCR扩增 | 第50-51页 |
4.2.3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51-53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53-57页 |
4.3.1 国家审定品种抗病基因检测 | 第53-55页 |
4.3.2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抗病基因检测 | 第55页 |
4.3.3 微核心种质品种抗病基因检测 | 第55页 |
4.3.4 二粒小麦抗病基因检测 | 第55-57页 |
4.4 讨论 | 第57-59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致谢 | 第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