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造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概述 | 第12-18页 |
第一节 再审概念概述 | 第12-16页 |
一、审判监督程序概念 | 第12-13页 |
二、民事再审程序概念 | 第13-14页 |
三、审判监督程序与再审程序的关系 | 第14-16页 |
第二节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功能 | 第16-18页 |
一、纠错功能 | 第16页 |
二、救济功能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民事再审程序的比较法考察 | 第18-27页 |
第一节 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再审程序 | 第18-22页 |
一、德国的取消之诉与恢复原判之诉 | 第18-19页 |
二、日本的再审之诉 | 第19-21页 |
三、法国的非常上诉制度 | 第21-22页 |
第二节 英美法系国家对错误生效裁判的救济程序 | 第22-24页 |
一、美国的重新审理和对判决的救济 | 第23-24页 |
二、英国对“判决的救济”程序 | 第24页 |
第三节 民事再审程序立法之比较与启示 | 第24-27页 |
一、国外民事再审程序的共性 | 第24-25页 |
二、对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启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 第27-35页 |
第一节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存在的问题 | 第27-31页 |
一、启动主体多元化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二、法院作为启动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三、检察院作为启动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四、再审事由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五、提起再审期限、次数缺少必要的限制 | 第30页 |
六、再审的诉讼费用无明文规定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我国民事再审制度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 第31-35页 |
一、价值选择失衡,再审程序功能定位不准确 | 第31-33页 |
二、长期的“重实体、轻程序”传统司法思想的影响 | 第33页 |
三、法律监督体系混乱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民事再审制度改造的理念重构及具体设想 | 第35-45页 |
第一节 民事再审制度价值取向的改造 | 第35-37页 |
一、安定与公正的协调 | 第35-36页 |
二、公正与效率的协调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我国民事再审制度改造的具体设想 | 第37-45页 |
一、“审判监督程序”更名为“再审程序” | 第37页 |
二、关于再审启动主体的重新定位 | 第37-41页 |
(一) 取消法院依职权启动再审权 | 第37-38页 |
(二) 取消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再审之诉的制度 | 第38-39页 |
(三) 检察院依当事人申请审查再审事由是否成立 | 第39-41页 |
(四) 检察院依取权主动启动抗诉的范围 | 第41页 |
三、关于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事由 | 第41-43页 |
四、关于当事人提起再审的期限、次数的限制 | 第43页 |
五、关于诉讼费用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2页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