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0.1 溶菌酶概述 | 第10-12页 |
0.2 溶菌酶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0.3 溶菌酶的应用 | 第13-14页 |
0.4 溶菌酶的动力学研究 | 第14-17页 |
第一章 温度对溶菌酶聚集影响的生物化学研究 | 第17-22页 |
1.1 实验目的 | 第17页 |
1.2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17-18页 |
1.2.1 主要试剂 | 第17-18页 |
1.2.2 主要仪器 | 第18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1.3.1 溶菌酶聚集体样品制备 | 第18-19页 |
1.3.2 聚集体检测(SDS-PAGE) | 第19页 |
1.3.3 二硫键检测(Tricine-SDS-PAGE) | 第19页 |
1.4 实验结果 | 第19-21页 |
1.4.1 不同温度对溶菌酶聚集的影响 | 第19-21页 |
1.4.2 溶菌酶二硫键分析 | 第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温度对溶菌酶聚集影响的动力学机制的研究 | 第22-29页 |
2.1 实验目的 | 第22页 |
2.2 实验模拟条件和方法 | 第22-23页 |
2.2.1 实验模拟软件 | 第22-23页 |
2.2.2 模拟条件 | 第23页 |
2.3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23-24页 |
2.4 蛋白结构分析 | 第24-25页 |
2.4.1 溶菌酶的RMSD 比较 | 第24页 |
2.4.2 溶菌酶的溶剂可及表面积(SASA)比较 | 第24页 |
2.4.3 溶菌酶二级结构分析 | 第24页 |
2.4.4 溶菌酶疏水核心比较 | 第24页 |
2.4.5 溶菌酶二硫键分析 | 第24-25页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5-28页 |
2.5.1 不同温度下溶菌酶RMSD 值的比较分析 | 第25页 |
2.5.2 不同温度下溶菌酶二级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25-26页 |
2.5.3 不同温度下溶菌酶疏水核心的比较分析 | 第26-27页 |
2.5.4 溶菌酶二硫键的分析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pH 对溶菌酶聚集影响的生物化学研究 | 第29-34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29页 |
3.2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29-30页 |
3.2.1 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3.2.2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3.3.1 溶菌酶聚集体样品制备 | 第30页 |
3.3.2 聚集体检测(SDS-PAGE) | 第30-31页 |
3.3.3 二硫键检测(Tricine-SDS-PAGE) | 第31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31-33页 |
3.4.1 不同pH 对溶菌酶聚集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2 溶菌酶二硫键分析 | 第32-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pH 对溶菌酶聚集影响的动力学机制的研究 | 第34-39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34页 |
4.2 实验模拟条件和方法 | 第34页 |
4.2.1 实验模拟软件 | 第34页 |
4.2.2 模拟条件 | 第34页 |
4.3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34页 |
4.4 蛋白结构分析 | 第34-35页 |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38页 |
4.5.1 不同pH 下溶菌酶RMSD 值的比较分析 | 第35页 |
4.5.2 不同pH 下溶菌酶二级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35-36页 |
4.5.3 不同 pH 下溶菌酶疏水核心的比较分析 | 第36-37页 |
4.5.4 溶菌酶二硫键的分析 | 第37-3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