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 第11-18页 |
1.4.1 行人速度研究 | 第11-12页 |
1.4.2 设施通行能力研究 | 第12-13页 |
1.4.3 行人路径选择研究 | 第13-14页 |
1.4.4 交通枢纽行人流组织设计 | 第14-16页 |
1.4.5 行人流仿真 | 第16-17页 |
1.4.6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7-18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综合交通枢纽行人流交通特性研究 | 第19-28页 |
2.1 综合交通枢纽内部行人交通特性研究 | 第19-25页 |
2.1.1 行人速度分析 | 第19-20页 |
2.1.2 行人设施通行能力分析 | 第20-23页 |
2.1.3 行人路径选择行为分析 | 第23-25页 |
2.2 综合交通枢纽内部行人流宏观特性研究 | 第25-27页 |
2.2.1 行人流时间分布特性 | 第25-26页 |
2.2.2 行人流的空间分布特性 | 第26-27页 |
2.3 综合交通枢纽内部行人流微观特性 | 第27页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综合交通枢纽行人流组织设计研究 | 第28-42页 |
3.1 行人流组织设计目标 | 第28页 |
3.2 行人流组织设计原则 | 第28-29页 |
3.3 行人流组织设计内容 | 第29页 |
3.4 行人流组织设计流程 | 第29-30页 |
3.5 综合交通枢纽内部空间研究 | 第30-33页 |
3.5.1 平面空间分析 | 第30-31页 |
3.5.2 乘降设施分析 | 第31页 |
3.5.3 客服系统分析 | 第31-32页 |
3.5.4 综合交通枢纽内部空间特点 | 第32-33页 |
3.6 空间设施行人流组织设计 | 第33-37页 |
3.7 时间效益优化设计 | 第37-38页 |
3.7.1 时间效益优化设计原则 | 第37页 |
3.7.2 时间效益优化设计主要内容 | 第37-38页 |
3.8 交通引导标识系统组织设计 | 第38-41页 |
3.8.1 标识的概念 | 第38页 |
3.8.2 标识的种类 | 第38-40页 |
3.8.3 交通引导标识组织设计原则 | 第40页 |
3.8.4 交通引导标识组织设计方法 | 第40-41页 |
3.9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综合交通枢纽行人流临时应急组织措施 | 第42-49页 |
4.1 综合交通枢纽行人流应急组织 | 第42-44页 |
4.1.1 交通枢纽风险源分析及应对措施 | 第42-43页 |
4.1.2 危险情况下的行人行为特征 | 第43-44页 |
4.1.3 危险情况下的行人流组织设计 | 第44页 |
4.2 大型赛事活动综合交通枢纽行人流临时组织措施 | 第44-48页 |
4.2.1 前期相关宣传 | 第44-46页 |
4.2.2 专用临时引导标识 | 第46-47页 |
4.2.3 临时限流设施 | 第47页 |
4.2.4 现场引导措施 | 第47页 |
4.2.5 无障碍交通服务 | 第47-48页 |
4.3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东直门综合交通枢纽行人流组织仿真实例 | 第49-64页 |
5.1 东直门综合交通枢纽概况 | 第49-50页 |
5.2 东直门综合交通枢纽行人流现状组织方案及存在问题 | 第50-54页 |
5.2.1 行人流现状组织方案 | 第50-53页 |
5.2.2 存在问题 | 第53-54页 |
5.3 行人流组织优化设计 | 第54页 |
5.4 行人流组织设计仿真验证 | 第54-63页 |
5.4.1 行人仿真技术概述 | 第54-56页 |
5.4.2 流量调查 | 第56-59页 |
5.4.3 仿真建模 | 第59-60页 |
5.4.4 模型运行调试 | 第60-61页 |
5.4.5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5.4.6 行人流组织设计验证 | 第63页 |
5.5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6.2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