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 | 第13-33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一) 学制 | 第13-14页 |
(二) 研究生教育 | 第14-15页 |
(三) 相关概念 | 第15页 |
1. 培养目标 | 第15页 |
2. 培养方式 | 第15页 |
第二节 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总体情况 | 第15-17页 |
第三节 关于中国研究生学制调整的相关研究 | 第17-30页 |
(一) 我国学术型硕博研究生学制问题研究 | 第17-26页 |
1. 关于学术型硕士生学制调整的具体观点 | 第17-20页 |
2. 关于“硕博连读”“直博生”“提前攻博”的具体讨论 | 第20-26页 |
(二) 专业学位学制相关讨论 | 第26-29页 |
1. 对专业学位内涵、目标和定位的相关讨论 | 第27页 |
2. 关于专业学位层次和结构的讨论 | 第27-28页 |
3. 专业学位层次与科学学位衔接的相关讨论 | 第28-29页 |
(三) 医学学制调整的具体观点 | 第29页 |
(四) 关于学制衔接、贯通问题的相关讨论 | 第29-30页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第30-31页 |
第五节 研究问题 | 第31页 |
第六节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学制的确定、调整及现实矛盾 | 第33-57页 |
第一节 学术型硕博研究生学制调整及其问题 | 第33-50页 |
(一) 学术型硕士培养的学制调整及其问题 | 第33-42页 |
1. 转型及“以苏为师” | 第33-34页 |
2. 探索与调整 | 第34-36页 |
3. 恢复与确立 | 第36-37页 |
4. 稳定与发展 | 第37-39页 |
5. 调整与变革 | 第39-42页 |
(二) 博士生培养的学制确定、调整及其问题 | 第42-50页 |
1. 萌芽阶段 | 第42-43页 |
2. 初创阶段 | 第43-45页 |
3. 试点阶段 | 第45-49页 |
4. 发展阶段 | 第49-50页 |
第二节 专业学位学制及其相关问题 | 第50-55页 |
1. 孕育期 | 第50-52页 |
2. 专业学位设置政策的基本形成与实施时期 | 第52-53页 |
3. 专业学位设置政策走向制度化时期 | 第53-55页 |
第三节 医学教育学制的确定、调整及其问题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国外研究生教育学制比较分析 | 第57-63页 |
第一节 美国研究生教育学制 | 第57-58页 |
第二节 中美研究生教育学制比较分析 | 第58-59页 |
第三节 欧洲各国研究生学制概况 | 第59-62页 |
第四节 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对我国研究生学制改革的启示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完善学制的实践与思考 | 第63-70页 |
第一节 研究生学制的特点和规律 | 第63页 |
第二节 我国研究生学制变化面临之矛盾与问题 | 第63-67页 |
(一) 学术型硕博研究生学制的调整 | 第63-66页 |
1.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的调整 | 第63-64页 |
2.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学制的问题 | 第64-66页 |
(二) 专业学位学制的上下衔接 | 第66页 |
(三) 医学学制的调整 | 第66-67页 |
第三节 案例:复旦大学研究生学制状况 | 第67-70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70-73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71-73页 |
第三节 研究局限 | 第73页 |
注释 | 第73-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
附录:访谈记录 | 第78-81页 |
后记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