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 水稻重要病害稻瘟病的研究 | 第12-13页 |
2 R基因与Avr基因间的互作模式 | 第13-16页 |
3 稻瘟菌无毒基因的研究 | 第16-25页 |
3.1 稻瘟菌Avr基因的鉴定与定位 | 第16-18页 |
3.2 稻瘟菌Avr基因的克隆 | 第18页 |
3.3 已克隆的稻瘟菌Avr基因及其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3.4 稻瘟菌Avr基因AvrPiz-t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3.5 稻瘟菌无毒性丧失的机制 | 第23-25页 |
3.5.1 位置效应 | 第24页 |
3.5.2 同源重组 | 第24页 |
3.5.3 点突变 | 第24页 |
3.5.4 转座子的转座 | 第24-25页 |
4 结语 | 第25-26页 |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 第26-56页 |
第一章 稻瘟菌无毒基因AvrPiz-t位点的基因组序列组成与动态变化 | 第26-43页 |
摘要 | 第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1.1.1 供试稻瘟菌菌株、部分供试稻瘟菌菌株DNA及水稻品种 | 第26-27页 |
1.1.2 培养基,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27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1.2.1 稻瘟菌和水稻的培养以及致病性分析 | 第27页 |
1.2.2 稻瘟菌D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1.2.3 AvrPiz-t位点的SNP多态性模式分析 | 第28-29页 |
1.2.4 AvrPiz-t位点基因组序列的获得及分析 | 第29页 |
1.2.5 avrPiz-t-70-15序列重新组装结果的验证 | 第29-30页 |
2 结果 | 第30-39页 |
2.1 稻瘟菌无毒菌株和有毒菌株中AvrPiz-t位点基因组序列的确立 | 第30-32页 |
2.2 AvrPiz-t的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32-35页 |
2.3 AvrPiz-t基因位点差异 | 第35-37页 |
2.4 AvrPiz-t位点的SNP多态性模式分析 | 第37-39页 |
3 讨论和结论 | 第39-43页 |
3.1 AvrPiz-t的基因组结构 | 第39-40页 |
3.2 转座子在稻瘟菌寄主专化性中的调控作用 | 第40-41页 |
3.3 AvrPiz-t位点镶嵌式复合转座子的起源 | 第41-43页 |
第二章 稻瘟菌无毒蛋白AvrPiz-t的功能及其半胱氨酸残基对其功能的影响分析 | 第43-56页 |
摘要 | 第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50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1.1.1 供试菌株和水稻品种 | 第43页 |
1.1.2 培养基 | 第43-44页 |
1.1.3 试剂和仪器 | 第44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4-50页 |
1.2.1 稻瘟菌和水稻的培养以及致病性分析 | 第44-45页 |
1.2.2 水稻原生质体转化的载体构建 | 第45-46页 |
1.2.3 稻瘟菌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46-47页 |
1.2.4 转化、细菌培养及质粒抽提 | 第47-48页 |
1.2.5 水稻原生质体转化实验 | 第48页 |
1.2.6 稻瘟菌转化实验 | 第48-49页 |
1.2.7 稻瘟菌转化子的分子鉴定 | 第49-50页 |
2 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2.1 水稻原生质体转化载体构建结果及检测 | 第50-51页 |
2.2 水稻原生质体中AvrPiz-t抑制BAX介导的细胞程序化死亡 | 第51-52页 |
2.3 AvrPiz-t:eGFP载体的构建和功能互补分析 | 第52页 |
2.4 AvrPiz-t的4个半胱氨酸残基突变载体的构建 | 第52-53页 |
2.5 稻瘟菌互补转化子的鉴定 | 第53页 |
2.6 AvrPiz-t突变子致病性分析 | 第53-54页 |
3 讨论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作者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