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不同纳米形貌V2O5的制备及其脱硫脱硝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2页
    1.1 引言第9页
    1.2 纳米材料第9-13页
        1.2.1 纳米材料概述第9页
        1.2.2 纳米材料相关效应第9-10页
        1.2.3 纳米材料的物理特性第10页
        1.2.4 纳米材料的化学特性第10-11页
        1.2.5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第11-13页
        1.2.6 纳米材料在化工中的应用第13页
    1.3 钒氧化物第13-18页
        1.3.1 钒氧化物简介第14页
        1.3.2 五氧化二钒基本性质第14-15页
        1.3.3 五氧化二钒的结构第15-16页
        1.3.4 五氧化二钒的应用第16-17页
        1.3.5 钒氧化物纳米材料研究进展第17-18页
    1.4 脱硫脱硝技术简介第18-20页
        1.4.1 脱硫技术第18-19页
        1.4.2 脱硝技术第19页
        1.4.3 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第19-20页
    1.5 活性焦简介第20页
    1.6 研究内容与意义第20-22页
第二章 水热法制备纳米五氧化二钒实验研究第22-32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2-23页
        2.2.1 主要试剂第22页
        2.2.2 主要仪器第22-23页
    2.3 实验方法第23页
        2.3.1 样品的制备第23页
        2.3.2 样品的表征第23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3-31页
        2.4.1 稀硫酸浓度对纳米 V_2O_5制备的影响第23-24页
        2.4.2 水热反应温度对纳米 V_2O_5制备的影响第24-25页
        2.4.3 水热反应时间对纳米 V_2O_5制备的影响第25页
        2.4.4 填充比对纳米 V_2O_5制备的影响第25-26页
        2.4.5 X 射线衍射分析第26-27页
        2.4.6 红外分析第27-28页
        2.4.7 SEM 分析第28-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五氧化二钒实验研究第32-41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32页
        3.2.1 实验试剂第32页
        3.2.2 实验仪器第32页
    3.3 实验方法第32-33页
        3.3.1 样品的制备第32-33页
        3.3.2 样品的表征第33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3-39页
        3.4.1 水钒比对 V_2O_5颗粒粒径的影响第33-34页
        3.4.2 熔融温度对 V_2O_5颗粒粒径的影响第34-35页
        3.4.3 保温时间对 V_2O_5颗粒粒径的影响第35-36页
        3.4.4 煅烧温度对 V_2O_5颗粒粒径的影响第36-37页
        3.4.5 煅烧时间对 V_2O_5颗粒粒径的影响第37-38页
        3.4.6 X-射线衍射分析第38页
        3.4.7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第38-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纳米五氧化二钒/活性焦催化剂的制备与脱硫脱硝性能研究第41-54页
    4.1 引言第41页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41-42页
        4.2.1 实验试剂第41页
        4.2.2 实验仪器第41页
        4.2.3 气体第41-42页
    4.3 实验方法第42-43页
        4.3.1 催化剂的制备第42页
        4.3.2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42-43页
        4.3.3 催化剂的表征第43页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3-53页
        4.4.1 催化剂的类型对脱硫效果的影响第43-44页
        4.4.2 催化剂的类型对脱硝性能的影响第44-45页
        4.4.3 氧气对脱硝性能的影响第45-46页
        4.4.4 SO_2对脱硝性能的影响第46-47页
        4.4.5 温度对脱硝性能的影响第47-48页
        4.4.6 空速对脱硝性能的影响第48页
        4.4.7 比表面积分析第48-49页
        4.4.8 扫描电镜分析第49-51页
        4.4.9 红外分析第51-53页
    4.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4-55页
    5.1 结论第54页
    5.2 建议与展望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5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冷轧硅钢生产线卷取张力控制系统的研究
下一篇:氧化铝基轻质隔热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